下乡村有了小汽车
宝鸡市老年大学 肖吉萍
由于去年雨水过多,五位亡亲的墓头被冲垮了。清明前夕,我与儿子回到第二故乡秦岭南麓山区县重新修建。四号抽空又去了当年下乡村祭扫母亲的墓。
去之前听村民说,通往村里的那条水泥路,被近年修建通往汉中新道路的工程车辆碾压损坏许多,但小车还是可以上下通行的。
于是我们去超市,买了十份带包装的红心大柚子,准备探望部分村民。
下乡村坐落在半山腰处,四面环山形成小盆地。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房屋坐西朝东,早上太阳升起,阳光就可以普照村子。最前面场边的人家,开门就可以看见对面山岭上通往汉中的公路,顺山势弯道拐过那座山头无了踪影。
当年我随母亲下放到此村时,还没有通电,都是用小煤油灯照明。村里离大队约五六里山路,都是羊肠小道。到了大队,就到了公路上。去县城就顺着公路朝西走约十里多路就到了。那条公路朝东走上几里路,就开始了攀爬“酒奠梁”了,也就是每天看见对面山岭的公路。有了那条公路,可以看到过往车辆,晚上看见车灯在盘旋公路上闪烁,让村里人的视线少了些许单调,对一辈子没出过村的村民来说,对汽车有了概念!
通往大队的小路,一半是沿着一条小河两边拐来拐去,比较平坦;走到“驴打滚”陡坡根,就开始了另一半崎岖山路的攀爬,当走到“大石头”下,就算基本到坡顶了。路边有几块稳定的石头,就成了人们攀爬歇脚的地方,再走一二百米平坦路就到村里了。
当年村民吃麦面,要把成品小麦背到大队,再用村里寄放的架子车拉到县城,还得辗转寻找附近各生产队的电磨坊去磨面。顺利了,下午回来就早;不顺利了,晚上回来都半夜了,有时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日子,且面粉都要背倒坡,甚是辛苦!
记得1971年的初秋,父母下午才接到外婆从江苏老家来看我们的电报。一看日期,当天半夜到达风州车站。由于交通不便,他们连饭都没有吃,立即赶往县城想去坐通往龙口的班车,可是班车已经没有了,因此父母一路风尘,披星戴月地走了四十五六里路,深夜才赶到车站,那时外婆已经下了火车,偌大的站台空空荡荡,她高龄八十岁有余,当时不见父母身影一下急坏了……接到外婆后,他们在候车室等到天亮,才坐班车在每日看见的对面公路石灰窑那里下车,为的是为带上外婆走下坡路。母亲一路搀扶着,让在大城市呆了一辈子的外婆,走了几里山路才回到家,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后在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惠民政策下,村上修通了水泥路。
2012年当我得知此消息时,激动万分!不由地产生了想为母亲立块墓碑的想法,为了准确无误,我回去了一趟,坐上亲戚家的小车,实地经历了坐小车到村口的兴奋,那心情无可比喻。因为没有通汽车的道路,这些事情靠人力去从县城刻墓碑,买材料,拉运、背运上山,再采购食材招待匠人与帮忙的村民,是做不到的。所以正是有了这条路,次年清明前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
纷乱的思绪车到了村口才停止,我与儿子下车,挨家拜望村民。
因为工程队的驻扎改道,通往母亲墓地以前的小路也不通了,所以在素芳姐的陪伴带路下,绕道去祭扫母亲。
祭扫完毕,返回途中还有一家村民要去探望,当我落坐院子时,我的眼球一下被院子里的一辆罩着车罩子的小车所吸引,虽然不知啥牌子,但村民家里有小汽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前几年条件好点的家里有摩托车、手扶拖拉机,但从没想过才几年时间,村民就添置了小汽车,听说好像有车的还不止他一家呢!我不由惊奇不已,感慨良久!并立刻想起2016年回村上的那次,也是在他家第一次看见了新冰箱(没启用),那一次我就很惊叹!
我们村几辈人都是靠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年轻人文化都不高,经济也很落后。在国家大背景下,实行包产到户,逐年解决了温饱。近十几年在村上组织、指导下,村民种植了花椒树,地道的“双耳大红袍”,麻香味十足,赢得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加之自己销售,价格也一路走高,大家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家家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电视机,年轻人结婚也都是一套时尚的新家具与沙发等。现在年轻人有了手机,线上销售渠道也打通了,彻底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正是:“要想富,先修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
等到新公路修好,听说会从村里通过,想必那时购买小汽车的村民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