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多亏了共产党
宝鸡市老年大学 李明科
我家住在岐山县东坡村,过去位于雍水河河谷地东崖半崖上。解放前,村里人都是靠崖挖个土窑洞居住,个别户在院子里盖了些简陋的土厦房,窑洞分布在半崖高低差错的台面上,我们村就有十几个台面。
窑洞都挖的比较大,窑洞口用土坯堵住,安个木门就是家了。进窑后是个大火炕,一家人就睡在大炕上,炕后面盘着锅灶,用来烧水做饭。再往里堆放着柴草、农具等杂物。有的还在窑里喂着牲口。由于长年做饭烧炕,窑洞壁熏得漆黑漆黑,光线阴暗,阴雨天做饭窑里烟雾笼罩,窑洞空气流通不畅,空气光线十分不好。
黄土结构的崖窑容易造成崩塌,当时有的农户还住在崖塌的“半截窑里”,有的住在后顶塌陷的“悬顶窑里”,生活条件非常艰难。
村里人住在半崖上,土地在塬上,有的在下面河道旁。到塬上、下河边坡长路陡,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收获庄稼都是靠挑(担)、抬、背,连姑娘妇女也都担粪、抬粪、背麦,干点活真是汗流浃背。后来虽然有了架子车,但劳动强度还是相当大,四、五个人往塬上拉一车粪都累得气喘吁吁,到半坡上还要歇一歇。平塬上的姑娘都嫌干活累,不愿嫁到我们村里来。
一个村在各个台面上,高低差错,黄土小路行路十分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遇到连阴雨天,坡陡路滑,苦不堪言,小时候到学校去上坡下坡,我们都要摔好几跤,裤子身上都是泥,大人也有滑倒绊伤的。
我们家住的地方土崖有二十多米高,土质不好,曾遭遇过窑塌房倒。那是1952年,幸好及时发现窑洞有裂缝,人及时逃出了,两只窑洞全部坍塌。清理了塌土后,伯父和父亲又在原地盖了土木厦房。1976年秋季连降大雨,又致村上几户人家窑塌房倒,村民的财产受到极大威胁。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县上决定我们村整体搬迁到平塬上。
以前村里人总是羡慕住在平原上的人,可是临到自己搬迁问题就出来了,有的老人不愿意搬,说死也要死在窑洞里,窑洞虽然破旧,毕竟承载了人老几辈子的感情。县上的决定是为了全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想,为了村上今后的发展考虑。县乡干部下到村里挨家挨户动员,宣传搬迁的好处,反复做思想工作,村干部党员带头往塬上搬。
如今我们搬迁到了平塬上,村上统一规划,修起了两条街道,乡亲们都建起了砖木结构的房屋,有的还建起了楼房,铝合金大窗户,室内光线明亮,铺了地砖,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修建有洗澡间、卫生间,住房比城里高大宽敞。家家修建了深红色气派的大门楼,户户门前鲜花盛开,街道整齐干净美观。
街道打成了水泥路面,通村公路平平展展,晴天不招土灰,雨天鞋不沾泥。村上有红白喜事,大棚一搭,天晴下雨毫不影响。年轻人回来了,个个穿戴时尚,容光焕发,小车一街两行,一个比一个高级鲜靓。小伙子姑娘们这个上大学,那个在工厂,有的在读研,深圳、上海、广州、西安,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今非昔比,天壤地别,令人感慨万千,那残破的窑洞和上下坡荒草小路已成了老人们的怀念。
村上的老年人高兴地说:几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我们能从半崖的窑洞里住到了平塬上,种地不交“皇粮国税”还给补贴,看病住院报销药费,老了还给零花钱。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