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教学生涯感言
安康老年大学 张玉庆
四十年讲台生涯,粉笔灰落满了双鬓,竟不知老之将至。回望来路,恍如昨日初登讲台时那青涩少年,而今已是古稀之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教育事业如长江大河,奔涌向前,未尝有一日之停滞。
初执教鞭时,教室不过方寸之地,黑板斑驳,桌椅吱呀作响。教书匠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划出知识的轨迹,学生们仰着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那时的教育,质朴如乡间的溪流,清澈见底,却也难免狭窄。教材是旧的,教具是简陋的,然而师生之间的情谊却是温热的。放学后,常有学生围在身边问这问那,直至夕阳西下,才依依散去。那时的教育,重在传道授业,师生如父子,学问如家风,虽简朴却自有其动人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校园,教育亦开始吐故纳新。我看见教室里的变化:黑板变成了白板,粉笔变成了马克笔,后来竟有了投影仪、电脑。学生们不再仅仅埋头于纸笔之间,而是抬头望向更广阔的世界。课程多了,知识新了,教育的面貌日新月异。我虽已古稀,却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新奇的物事,生怕被时代抛在后面。然而心中窃喜:教育终于走出了那方寸之地,开始与时代接轨了。
近二三十年来,教育之变可谓翻天覆地。昔日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获取的知识,如今只需指尖轻触便能得之。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人工智能辅助……这些在我年轻时闻所未闻的事物,如今已成为教育常态。我看见偏远山区的孩子通过屏幕与城市的教师面对面交流,看见特殊儿童借助科技手段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看见教育的阳光普照到了曾经阴暗的角落。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景象!
然而在这汹涌的变革浪潮中,我亦有所忧思。科技固然拓展了教育的广度,但教育的深度何在?知识获取变得容易了,但思考的深度可曾随之增加?师生之间隔着屏幕交流固然便捷,但那师生相对时眼神交汇的温暖,可还能感受得到?我担心教育在追求“快”和“多”的过程中,失了“慢”和“深”的韵味。
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科技不过是工具,真正的教育终究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在班级中如隐形人般存在。他虽个矮又瘦小,衣衫褴褛……但我的第一节课发现课堂上他听讲是那么的好奇、那么的专心。我的物理和数学课,他常常侧着身子看板书,可学习成绩在同级遥遥领先。这样的好苗子由于家境贫困,遭到学生歧视,班主任排位也欠佳。后来我与班主任沟通调整了该生的座位,由于该生距校较远早上放学从不回家,我就在学校伙食让他免费就餐,后来其他老师也特别宠爱,都不断鞭策鼓励,我也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时间陪他,我阅作业,他做课后作业,彼此经常谈心,渐渐地,他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该生也被树立为学习标兵,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康重点高中(安中),后来又以不懈努力考入国防科大,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西飞工作,后来调往绵阳(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多年后他来看我,说:“老师,您当年不仅教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相信自己,您是我中学时期和后来成长的引路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这样的教育,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
当今国家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我仍想呼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莫忘了教育的初心。要让科技为人服务,而非人为科技所役;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涵养德行、健全人格;要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关注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而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
四十年教育路,我见证了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教室的巨变,目睹了教育公平的日益推进,亲历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作为老教师,我为此感到欣慰,但也怀着深深的期待:愿我们的教育在拥抱现代科技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教育本质;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塑造灵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关乎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大事。古稀之年,我虽已离开讲台,但心仍系教育。唯愿后来者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中国的教育事业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不失温度,不忘根本,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校园。我仿佛又听到了下课铃声,看到孩子们欢笑着涌出教室。教育的故事,永远都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