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求学路
白河县老干部活动中心 卫志强
从天池垭下到山脚下是1800步,从山脚下登上天池垭也是1800步。如今,每当我拉起手风琴,伴唱几首红歌,总能激起在那个特殊时代里,曾经从这里每天往返,走过了三年猫儿沟曲折崎岖、陡峭寂寥的那条求学路的回忆。
老家在白河县茅坪镇油坊村的刘家坡,从这里出发,翻过三沟四梁的山砭路,我们四个同学登上了天池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面山腰“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那是我们白河二中的师生在河床上搬运来的鹅卵石和英石拼成的。从天池垭下了猫儿沟,沿着南岔沟出口,再逆白石河上行一公里,便到了母校白河县第二中学。
遵照当年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号召:“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语文课以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以及《再版前言》和“老三篇”为主。还有雷锋、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杰、王进喜、欧阳海、焦裕禄、吴桂贤等英雄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音乐课学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京剧选段。再就是从《战地新歌》中选取适合学生唱的歌曲。诸如《北京的金山上》《我是公社小社员》《学习大寨赶大寨》《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体育课以军事训练为主。劳动课则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除了课内集体参加校园里的农活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捡牛粪、割葛藤、砍山竹。
放学的路上,没有了老师的管束,我们“四公子”可以尽情地释放个性,放飞自我。拿着木制的红缨枪、手榴弹、大刀等“武器”,一边模仿学校进行军事训练时的动作,操练“武艺”,一边高喊着军训课临时学来的俄语口令:“мы великодушно с пленными, сложи оружие, не убием ,”(意思是“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同时,互相比赛,练习那从来没有读过的、颤抖不迭的俄语卷舌音。夕阳西下,触景生情,我们齐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稚嫩的歌声是山旮旯的一道风景,不时迎来在地里劳作的农民驻足回望。
冬天,沟深峡谷的猫儿沟阳光罕至。大雪来袭,寒风怒吼。为了御寒,我们每人拎着一个铁皮火箱,边走边拾路边枯枝落叶生火。把柴火放进火箱点燃,拎起火箱张开手臂悠起火箱,在空中画一个个圆圈。火箱就是一个吹风机,火借风势,呼呼燃起。不仅可以御寒取暖,更实惠的是还可以在火箱里烧红薯、萝卜、洋芋来填饱肚子。甚至可以当作打击乐器,一边用竹棍有节奏地敲着火箱,一边放声歌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肚子不饿了,有劲一路唱歌一路捡牛粪交学校。
记得有一天,我们四个同学在放学的路上捡牛粪。我脚上的草鞋破了,扔了。正在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老汉,肩上一前一后挎着两双草鞋。我问了一句:“老汉您这草鞋卖不卖?”老汉回答说:“不卖,高庄峪有卖草鞋的。”其实,我只是随便问问,因为一个穷学生,身无分文。多年后,当我讲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引起了在场老年人的哈哈大笑。原来,从前高庄峪有个钉骡子掌的地方,当时的老汉把我比作骡子骂了,我竟然丝毫不知道!真佩服白河人用方言和本土典故开玩笑骂人的语言技巧和逗趣魅力。
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以年级为单位,以猫儿沟为“行军路线”,进行一次野营拉练军训。临行,全体“官兵”拿着大刀长矛,举行了隆重的军训仪式,集体高唱毛主席语录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行军”途中,一路高呼“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等口号。随着防空警报声响起,一个个应声卧倒,鸦雀无声。不管身前是水坑、是粪便还是荆棘而全然不顾。
距离天池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废弃的煤炭洞,这是我们四同学往来避风躲雨的地方。随着“毒气,口罩,向后传”的悄声“命令”,我们一个个迅速戴上事先备用的纱布口罩,鱼贯而入煤炭洞中。等到毒气警报解除,大家走出煤炭洞的时候,一个个忍不住相视大笑。原来,个个脸上、身上都糊上了一块块漆黑的煤灰,成了“花脸猫”。幸亏洞底有水,大家进洞洗完手脸,继续向高地前进。
野营拉练的目的地是五乡寨上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五乡寨原是一处佛教庙宇遗址,站在山顶,视野开阔,可以环望五个乡,故名。周围是一片开阔地,远远地就能看到社员们集中连片修田造地的繁忙场景。按照本次活动的预定安排,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到工地进行慰问演出。依稀记得当时表演的文艺节目有大合唱《石坎坎 金碗碗》,这是根据当时白河县流行的本土歌曲排练的。还有表演唱《贫农下中农一条心》、男声独唱《我为伟大的祖国站岗》、快板《大寨精神放光彩》、对口词《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等。几十年后,这一幕竟然成为白河县“三苦精神”的缩影!
由于家庭历史的原因,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时期,我没有被推荐上高中,从此辍学离开了猫儿沟的求学路。失落与彷徨中我坚持自学。六年后恢复高考制度,我在中考中考取了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后坚持在职自学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文凭,不久获得了高级教师的职称。在45年的教学生涯期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并带领四个学校的教师团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61个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立项和研究过程指导,取得安康市基础教育专家评审组颁发的结题证书。这些,都得益于当年在山路上一路曲折一路歌的历练。
不错,山路蜿蜒,不畏曲折。红歌不老,历久弥新。每当我唱起“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时候,唱起“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时候,唱起“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时候,顿时觉得勇气十足,干劲倍增。山旮旯的求学路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其实,不只是我,包括同时代的我们,时代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三观,历练了我们的意志。总之,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深处被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红色烙印。有些收获,到老了才明白,比如,更加弥足珍贵的是,三年的求学山路,在一天天的跋涉中,不知不觉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历练了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四同学中,张高青和陈绍林已经年过七旬。张高海和我也即将70岁。耳不聋,眼不花,都还能干些体力活。我,看书和伏案使用电脑写作都不用戴眼镜。
乡间的小路,仿佛是一根缰绳,牢牢地拴住了我的思乡之情。于是,我退休之后,毅然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耕地种菜,担水劈柴。当国家九部委2023年联合发出《“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时候,我已经回家乡耕种土地六年。于是撰文《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发表在乡村振兴公众号上,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其实,不敢说老有所为,我的出发点只是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享受自食其力换来的绿色健康食品,算是最好的享受。
少小离家老大回,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浮想联翩。这里满山藏着旧梦,遍地都是乡情。乡间小路,尘封着儿时的脚印。泉水叮咚,跳跃着成长的音符。那口老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破旧的老屋,承载着浓浓的乡愁。父母的坟茔,铭刻着深情的呼唤。一草一木,撬动着记忆的闸门……把这些“朝花夕拾”的点点滴滴归纳起来,偶尔写点文章,算是忙里偷闲。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去年九月重阳,再次来到天池垭,重拾旧梦。登高俯瞰,猫儿沟的山路,就在脚下,宛如蛇行密林之中,若隐若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仰望碧空,天高云淡,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老夫不禁聊发少年狂,引吭高唱儿时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作者:卫志强,男,1956年出生,陕西省白河县人,中学退休教师。安康市作协会员,安康诗词学会理事,白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在安康日报发表处女作《白石情思》。继而发表小说《溜哥联话》《积案特号》《穆成林和他的嫂子们》和散文《一路青春一路歌》《影嫂联话》《问道庙山》等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