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德 铸魂 引教 乐为
锻造老年教育榆林品牌
榆林市老年大学
近年来,市老年大学树立了“政治立校、文化建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文化为旗,以文化为线,以文化为网,编织梦想云霞,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卓然。
一、明确办学思路,齐驱办学五驾马车
在认真总结办学20年来的经验成果,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坚持一个方向、牵住两条主线,推行三级管理体系,开辟四大课堂,打造五张品牌”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坚持一个方向,即坚持“引养教学乐为”的办学方向。牵住两条主线,一条线是政府力量,力争新建一所老年大学;一条线是社会力量,与各社会团体,社区、高校、工矿企业合作办学,建起4所分校,26个教学点。推行“学校、院系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即以党总支、校务会为主的领导层,以科室、院系负责人和班级辅导员为主的管理层和以班主任、班委会为主的联络层。开辟四个课堂,即以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以举办讲座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以建艺术团、志愿者和学生自治组织开展活动为第三课堂,以“游学养”为第四课堂。打造五张品牌。即打造党建、名师、专业、团队、文化五个品牌,从而赢得领导重视,赢得社会关注,赢得舆论支持。
二、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思想三个凝聚
一是强化思想凝聚。以校党总支为统领,打造"金驼泉韵"党建品牌,开展课前五分钟思政教育,建立“微党课”学习交流群,微信公众号,开辟思政专栏,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印发学习资料等系列举措,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不变。二是强化组织凝聚。坚持把“支部建在班级上”,在院系111个教学班404名党员中成立59个学员临时支部;新建党群活动室,为学员支部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成立学委会,选优配强班子,极大提升了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三是强化制度凝聚。先后制定了《教师聘任制度(试行)》《学员管理制度》《院系负责人工作职责》《辅导员职责》《榆林市老年大学分校、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试行)》等27条规章制度,每年都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通过建章立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三、坚持系统观念,打造文化榆林标识
一是环境文化注重导向。整合大门口的橱窗,校训展墙、窑面、楼梯楼廊等区域,打造了“三室三廊”,新建了校史室,展示20年办学历程和主要成就,留存发展记忆;新建图书室,藏书籍1000余册,拥有30余类报刊杂志,学员可凭学员证借阅图书室内书籍和往期刊物杂志;新建党群活动室,以“金驼泉韵”为党建品牌,通过“大漠驼队、高原驼铃、俏颜驼乐、星耀驼城、绿洲驼影”五个板块陈列和展示,为党员开展活动、互相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三廊”即:二楼楼道长廊,“引、养、教、学、乐、为”六块展墙展示老年大学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措施、办学目标,引起上下共识;一层窑洞的窑腿长廊,主要通过书写老年励志格言,配以学员摄影作品,焕发老年学员热爱生活学习的热情;大门口宣传长廊,重点向全社会展示学校的基本信息、开设的课程、聘用的老师和举办的活动,为方便了解老年大学办学情况提供方便。
二是视觉文化润物无声。以校徽、校训、校歌为载体,提炼文化理念,挖掘内涵,凝聚共识。校徽整体图案像一峰行走在大漠的骆驼,在霞光满天的夕阳下,昂首阔步,铿锵前行,既体现了“驼城榆林”地域特色,也有驼峰作舟,勇于奉献,敢于担当,负重前行的红色传承和开拓创新的办学精神。校训为“明德、兼爱、乐学、有为 ”。“明德”争做有德长者,树立长者风范。“兼爱”力倡自信、尊严、宽容、厚爱的人格情操;“乐学”由“好”而求“知”,以“知”而得“乐”;“有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校歌《筑梦晚晴》,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展示学校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表达师生的共同理想,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
三是理念文化提升境界。办学宗旨沿用中国老年大学提出的“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一办学宗旨;以“常怀敬老之情、恪守敬老之责、善谋为老之策、多办利老之事”的办学情怀;提出“引养教学乐为”6字办学方针和“政治立校、文化建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办学理念:以“尊严老人、爱心老人、健康老人、智慧老人、快乐老人”为培养目标;打造“红色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五大校园。
四是行为文化激励前行。如在20年校庆开展了六项文化工程,即编印一本文集《我的老年·我的大学》,编印建校二十周年纪念册《金驼丹心》,开展一次书画展览,结集出版《银辉墨影》,拍摄制作一个宣传纪录片《榆溪晚晴映杏坛》;举办《建校20周年文艺展演》,千余名老年大学学员展示了学习成果和老年学员的风采。
四、丰富活动载体,搭建展示三大品牌
一是毕业季品牌。每年的六月份确定为“毕业季”。持续开展五项活动。“我们的记忆”为毕业班学员拍摄毕业照、制作精美毕业纪念册,定格美好瞬间,注重学员归属感;“我们的成果”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演,分享汇报学习成果,注重学员收获感;“我们的传承”从学校、班级、院系、三个层面开展优良教风、学风传承交流会,注重学员使命感;“我们的舞台”结合毕业成果汇报,组织举办文艺展演和毕业晚会,注重学员荣耀感;“我们的盛典”举行年度表彰大会暨毕业典礼,注重仪式感。二是春晚品牌。连续承办了鹤发翘春、金驼颂春、银龄闹春、初心映春为主题的榆林市四届老年春晚,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极大的提升了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非遗品牌。2019年启动“一县一品牌”特色专业创建。市老年大学担纲传承“陕北民歌”文化重任,组建“榆林市老年大学陕北民歌合唱团”。榆阳区的“榆林小曲”,府谷县的“二人台”,横山区“横山说书”,靖边县的“靖边跑驴”,清涧县学“清涧道情”,子洲县“陕北秧歌”;神木县“杨家鼓”,定边县的“三边剪纸”。异彩纷呈,老年大学已成为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力量。
五、课外课内齐抓,精心打造四个课堂
对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进行了合理的区分,开辟了四个课堂。第一课堂是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开设了3院6系37门专业,划分了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和研修班四个层次;组织院系老师编写教学大纲,开展推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面对疫情,开展线上线下交替课程,确保“听课不停学”。第二课堂以通识课程实践活动为主。邀请专家学者,每年举办“形势报告”“积极老龄化”“防金融诈骗”“健康养生”大讲堂和专题辅导班,举办学习成果展、歌手、舞蹈、器乐大奖赛,以及课题研究和征文比赛等各类活动;第三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主。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老年大学陕北民歌合唱团、陕北秧歌团、器乐团和老年大学摄影协会、书画学会,现在正组建老年大学艺术团。积极鼓励学员自发组织社团20余个。学校鼓励、引导学员们到社区、养老院慰问演出,参加了各类省市级甚至国际大赛,走进社区举办义务为老百姓写春联、送温暖等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第四课堂以“游学养”为主。开辟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现代工业、长城黄河文化等线路,通过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实践体验等方式,把课堂搬到基地。举办了首批的黄河民俗风情“游养学”实践活动。预计在暑期每个县合作一个基地、确定一个主题、制定一条线路,细化一个账单。有力有序推进“游学养”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六、坚持守正创新,把好宣传三个阵地
一是守住阵地,制订出台了《榆林市老年大学信息宣传工作制度》《榆林市老年大学信息宣传奖励办法(试行)》。对信息宣传工作的报送、审核、发布、奖励等流程做了规范。特别是学校办的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视频号、以及纸质宣传资料,严格落实信息稿件“三审三校”制度。二是看好门户,特别是干部职工、任课老师和党员学员,个人媒体账号微信群、朋友圈、博客等自媒体,经常巡查,严格管控好,严禁用个人媒体账号传谣、传播负面信息,更不得妄议中央政策,出现情况尽快反馈,及早消除影响。三是死盯关键。特别是教师自编教材、课前五分钟学习资料、专题宣辅资料,落实巡课制度,坚持教学活动和第二、三、四课堂活动以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