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琐谈
李悌南
概述年画的特点与中国民俗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传统习俗在春节张贴,故名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它的题材广泛,多为祝福祈年之意,是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自古以来,相传春节时农家张贴木版画,以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常贴于院门、房门、堂屋、灶头、内室等处。它有多种色套印和印、绘结合等方法,以线造型、以色相辅,分门神、中堂、条屏、挂笺、灯画等种类。年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方神(天、地、灶、仓、财神及弼马温)图像,用于敬神活动,以祈来年幸福康泰;祝福祈祥图,如《吉庆有余》、《刘海戏金蝉(钱)》等;反映世俗风情,教人勤劳善良品德的,如《二十四孝》、《男十忙》《女十忙》《渔家乐》等,表现了尊老尽孝的优秀传统和男耕女织、捕鱼打猎的田园生活情趣;还有表现神话故事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的,如《牛郎织女》、《白蛇传》、《岳飞》、《三国演义》等。
年画的特点是构图饱满,线条挺拔,色彩鲜艳和富有装饰性,生活气息浓厚,有较强的感染力。它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的内容密切的结合着人民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具有朴实明朗的艺术风格,固之长期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发展成为劳动人民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年画的起源与民间木版年画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起源很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东汉蔡邕《独断》记载,那时年画是彩笔和墨画在门上的“神荼、郁垒”。俗称为“门神”,作为“辟邪”用的,纸张、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就有木版印刷的年画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1909年发现的南宋时期刻印的木版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它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幅木版年画。我国自明中叶以来,经过明清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清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它由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节日风俗,表达了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年画繁盛期,全国形成了众多的年画生产中心:素有“南桃北杨”之称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还有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河北武强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各具特色,鼎盛一时。此外还有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福建漳州、浙江杭州、陕西凤翔等地的民间木版年画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实,咱陕西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传统,当时除关中的凤翔外,还有蒲城、长安、西安、陕南的汉中、洋县、城固、南郑、安康等市县20余处城镇农村,都有年画作坊。据记载:1973年西安整修碑林石台孝经时发现宋、金时期一幅套色版画《东方朔偷桃图》,这是我省早期的木版图画。到了明中期(公元十六世纪)关中凤翔就开始刻印木版年画了。距今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于人民生活条件和习俗的差异,因而各地区的年画取材和表现手法,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据目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看,其中产量高销路广,艺术风格上具有代表性的,应首推凤翔和汉中。凤翔的简洁、明快取胜。汉中则有凝重、粗犷和装饰性的特点。在陕西这块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上,它们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艺术的熏陶和人民的耕耘哺育,使它们又都共同具有秦人敦厚、淳朴、刚毅、豪放的风格。
社会的发展与多种表现形式的形成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已经开始消失,到了20世纪80年代,四大产地及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已日渐式微、濒临消亡。上海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年画消失的历史痕迹。
民国初年,苏州桃花坞年画进入了上海市场,逐渐演变成“小校场年画”。“小校场年画”反映了租界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但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进入,中国年画的命运被改变了。首先是石版印刷的进入,它颜色丰富、造价低廉,从而取代了木版年画,接着是胶板印刷取代了石版印刷,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擦笔水彩年画。
擦笔水彩年画(人们通常叫它“月份牌”年画),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的形成,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那时候帝国主义列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侵略,由于倾销商品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商业广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擦笔水彩年画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又伴随着商业宣传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往往要把推销的商品加画到擦笔水彩年画上作为广告,有的擦笔水彩年画则同年历或月份牌结合在一起,以扩大发行。因此,后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月份牌年画”。
擦笔水彩年画,是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基础上,运用《六法论》中“因物象形,随类赋彩”这两法,尔后又汲取炭精画和西洋水彩画的技法逐步充实而完善起来的,最初的方法是用淡墨染出物体的凹凸,然后再重置颜色,这种画法由于底层墨色易溶于水,往往着色时带下墨色而使色泽浑浊不鲜,因此渲染的色彩只能清淡。后来随着国外商品的输入,一些装潢讲究的饼干箱、糖果盒、印铁盒以及印有水彩画、油画的明信片等源源不断流入上海,对这种年画技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约在20世纪20年代,有些画家根据盛行于上海的炭精画和西洋画的水彩技法在结合上做了初步尝试,原来用宣纸、绢匹改为用图画纸,又用炭精粉代替淡墨渲染凹凸,在着色上采用水彩画的技法,这样一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形象逼真、刻画细腻、色彩明快的绘画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解放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它摆脱了商业广告的束缚,沿着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展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早期的年画画家金梅生、李慕白、金雪尘、张碧梧先生都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培养出一批新的作者,如沈家琳、徐震时、庞卡、黄妙发、刘吉厚先生等,使这一画种后继有人,茁壮成长。
到了20世纪50年代,除了擦笔水彩年画,还产生了至今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工笔重彩年画。作为年画它要求比一般的工笔重彩画色彩更鲜艳,要求具有年画的特点。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画年画,色彩一定比一般的工笔国画要鲜艳,用纸除熟宣纸外,还可以用细纹水彩纸。颜料以国画色为主,此外还可以用部分水粉色和水彩色。用水彩色和水粉色画出来的效果要亮的多,鲜艳的多,印刷效果也好一些,同时修改起来也比较容易些,而且完成不需托裱。我本人创作的年画多属此类,如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鸟兽嬉耍图》和参加第四届全国年画展的作品《福富寿禧》及参加第六届全国年画展的作品《朝阳曲》均为工笔重彩四条屏年画,这两套条屏曾分别于1990年和1988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8年元月在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中,有三件横幅的水粉风景年画引人注目,这就是由川美社选送的黄振永的作品《幽谷飞瀑》和《海之歌》,另一幅是由浙美社选送的胡承斌的作品《幽谷瀑声》。看了这几幅画的人,普遍认为它们是年画中的上乘之作。不但内容新,形式也独特新颖。尤其难得的是,它们不仅适合年节市场需要,而且可做为室内一般装饰,可供工厂、矿山、学校、商店、机关、家庭的布饰需要,因此,都说它们是成功的年画题材。随后,这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获得了较高印数,并引起了许多年画作者和出版社的关注和重视,我本人创作的《山河春色》和《神州春晓》分别参加了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湖光秋色》曾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以上是我国年画表现手法的几种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化艺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需求,年画艺术必将多元、多层次发展。年画的绘制技法和创作水平将不断丰富与提高。民间木版年画、农民画年画、半写意及大写意年画、油彩画、工艺装饰年画,还有摄影年画等等,将重新寻找自己时代艺术坐标,并配以不同的精制的装潢,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牢记乡愁、保护非遗、留住年俗,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年画展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城隍庙隆重举办,展出年画新作、建国以来优秀年画、摄影年画、油彩画和清末以来民间木版年画上万幅,是本世纪规模最大的回顾和展示。
从这次年画展中,我们看到半个世纪以来,年画在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年画艺术的主旋律,许多著名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在年画领域为民族文化增添了许许多多佳作,普及到千千万万户家庭,其出版发行量之大,是任何一种绘画无可代替。
我国是农业大国,张贴年画是广大城乡群众欢度春节的年俗,只要辞旧迎新的需求存在,年画就有着它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当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工进城创业,融入城市生活圈,加快了中国人居向城镇化迈进的步伐,广大人民群众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和高档房间,从农村来到城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家庭室内布置也上了新的档次,从张贴纸质印刷品年画转变为布置镜框装制的中国画原作,甚至油画原作,这样更显文雅高档,并能与现代室内装修和新型家具陈列相配套。逐渐艺术品原作已走进了大众家庭。近年市场上又出现了有装框的工艺装饰画和风景画,山石,花草、树林等都作出了立体效果,增加了风景空间和真实感。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和运用,有的还融进了智能化的电动设备,不仅有光影效果,而且画中水能动、船能行、人能走、鸟能飞……非常有生活情趣,如此种种。由于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改变,年画市场就日渐衰退,许多品种开始消失,挂历也不便于室内上墙,慢慢也少了。而今过春节,除对联、门神和各种“福”字图案外,室内则贴财神和年历画,有将财神与年历表同印一张,更便于布置,还有印在透明纸上有生肖的各种“福”字图案的剪纸窗花,贴在门上也颇有新年气息。在挂上大红色灯笼与“中国结”,以示来年平安吉祥,红红火火,恭喜发财,家庭幸福之意。
虽说近年来有些类型和题材的民间传统年画纸质印品已逐渐消失,甚至进入了博物馆,但如今人们仍保留着它的基本功能与传统年俗,并以全新方式布置室内年节环境。我们要牢记乡愁,保护非遗,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意在传承,今天利用科技、传媒手段,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和全民族的社会职责。
福富寿禧(工笔重彩年画) 1987年作
鸟兽嬉耍图(工笔重彩年画) 1988年作
朝阳曲(工笔重彩年画) 1988年作
山河春色(水粉风景年画) 1989年作
神州春晓(水粉风景年画) 1999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