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夕阳无限好
——安康老年大学打造老年人精神家园
汉水之滨,文武山下,毗邻市委大院隔街而居,有一所安康老年大学。许多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都在这里吟诗作画,唱歌跳舞,挥毫走笔,弹琴练拳,上网冲浪……这里,是老年人继续求知求乐的学府;这里,是老年人老有所学的殿堂;这里,是老年人实现梦想愿望的学堂。
安康老年大学是一所入学自愿、学科自选、学停自便的大学,自2009年9月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0载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市委老干部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遵循“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学、乐、为”相结合的教学方针,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教学管理日益加强,办学规模继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效益日渐显著。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里成了老年人求乐求健的乐园、文化养老的田园、老有所为的家园。10年来,该老年大学先后被全国、省市老龄委、省委老干部局授予“敬老文明号”“全省老干部活动示范中心”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我市老干部工作的一张特色名片,受到广大老龄人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改善办学条件,让硬件“全”起来
安康老年大学与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设有办公室、教务科、社团活动科三个科室,每学年招生规模逾6000人次。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老年大学副校长曹江华至今还记得老年大学的创办经过。2002年,全市唯一的安康老年大学因狭小破旧,设施不足,最终没有逃过停办的命运。2009年,通过置换原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开发市第一、二干休所小区,筹措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一栋15层11200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3200平方米的专用活动和教学场所,新的安康老年大学正式面向社会招生了。一时间,资产置换的“安康经验”让省内外同行瞩目。2011年初冬,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设现场会在安康召开。2017年9月,新活动教学大楼启用。11月,市长赵俊民现场专题研究该中心基建工程遗留问题。老干部活动和老年大学教学的室内面积由2200平米扩大到5500平米。宽敞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还有熟悉的上课、下课铃声,认真教学的老师,亲如兄弟姐妹的学友,热诚敬业的工作人员,这里成了老年人享受夕阳生活的精神家园。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从周一到周五,校园内每天歌声飘荡,书声琅琅,笑语欢畅。老人们来到这里歌咏舞蹈锻炼,过着快乐而充实的退休生活。该校通过长期对老年学员的培养和老年社团的扶持,还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教学、辅导等,使老年大学办学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扩展到四面八方,使示范性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基层。目前,全市共建成老年大学11所,其中市本级1所即安康老年大学,县(区)老年大学10所,社区老年大学20多所,挂牌的老年大学教学活动站点124个。
争创一流品牌,让规模“大”起来
根据老年大学的特点,该校逐步建立健全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学籍制度、系主任职责、学员守则、教师职责、课程设置和开班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悬挂于各办公室和教室的墙上,实现了学校管理责任化、教学管理制度化、学员管理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遵,便于各司其职,检查落实。
根据党员学员所在班系的归属确定了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形成“队委(班委)+支部”的工作模式,成立临时支部11个,经常参加活动的老党员超过200人。学校一些辅助性的办学活动、比赛活动尽可能以班为单位,交给班委会组织实施。通过建立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调动学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学员踊跃建言献策的良好风气。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校坚持“按需施教、创新教学”设置课程,开设了书画、摄影、技艺、外语、舞蹈、瑜伽、声乐、器乐、体育保健等10个系19个专业48个教学班,从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群艺馆等聘请各类专业教师21人,聘请各个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学校专兼职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这些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得学员的信任和好评。首批招收的1300多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他们普遍反映“在老年大学里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文化养老’,上了学的老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就是不一样!”老年大学的培育和熏陶,让不少老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家争做知识老人、健康老人和时尚老人。
拓宽教学途径,让课堂“活”起来
马家兰和赵晓康夫妇从安康歌剧团退休后,这对“陕南百灵鸟”一直割舍不下一生为伴的陕南民歌。2011年,市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为庆祝建党90周年,决定排演大型红色经典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经过慎重考虑,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马家兰夫妇领衔的老干部合唱团。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排练,乐队和合唱团组成的200多人的演出阵容气势恢宏,他们的歌声澎湃,群情激昂,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震耳的掌声此起彼伏,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老干部合唱团成为安康音乐史上,第一个完整演唱《长征组歌》声乐套曲的业余团队。2011年11月27日晚,市老干部合唱团一行49 人抵达北京,参加央视音乐频道“歌声与微笑”栏目的节目录制,他们捧回“优秀演唱奖”。从2012年起,合唱团每年都要参加全国、省中老年合唱艺术节、演唱会和汉江龙舟节,每次都取得最佳演唱奖的殊荣,为宣传安康、传扬陕南民歌作出了贡献。这些亲如兄弟姐妹的团队成员,肩负着传播陕南民歌的重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陕南民歌能生生不息,走出安康,走向全国!
模特班、书画班等兴趣班同样在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与希望,在汉阴油菜花节和全市书画艺术界都活跃着他们展露自己艺术特长的身影。该校科学设置教学课程,针对老年朋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不一的现状,不设门槛,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实行传统、现代、特色课程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还创新验收考核标准,使学校年年有新的典型成长,有新的作品产生,有新的亮点呈现,有新的作为对接。具体做法是实行“一、二、三”的评估方法。即:通过一评(每月一次教学民主评议会),二看(每季一次校友联欢),三展(每年一次学员获奖作品展)来评估教学成果,检验教学质量,有效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少学员先后在省市级和校本级报刊发表文学、书画、摄影、诗词等作品,出版了个人诗集、画册或文学专著,成为“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的会员,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展出、演出中获得过金、银、铜奖的人也大有人在。
打造校园文化,让学员“乐”起来
为打造校园文化,安康老年大学以校报为主要阵地,全面反映创文动态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此他们在校报精心设置了书画栏目,新辟了诗词学习园地,用以展示学员优秀书画和诗词作品;在每个教室墙壁上,都设置了一块学习园地,供学员们交流学习成果、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在学校院内的围墙上建有文化橱窗,适时展出反映学校教学、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宣传图片,让人感觉到每个地方都有文化,每面墙壁都在说话。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力推进着校园文化建设。有“书法之乡”美誉的汉阴县开设了多层次的老年书法课程,濒临失传的“旬阳曲子”以传习班的形式在旬阳老年大学开班……多年来,该校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将参观、展演、游学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办公室“人手一盆花”的增绿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展演,通过学习带活动,活动促学习,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他们在安康影剧院举办了模特、舞蹈专业教学专场演出;主办了校园艺术节,国画、书法、摄影、电脑专业的学员作品在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在市群艺馆每年都上演全市离退休干部“庆国庆、迎重阳”戏曲晚会;老年大学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精彩纷呈,老年选手在赛场上刮起了一股强健的“老年健身风”。平时,他们还组织学员参加安全知识讲座、金融常识讲座、老年心理知识等讲座、安排眼科医院免费为学员体检、举办“点赞安康”主题班会、“书香校园”朗诵会、“我看从严治党新气象”等主题活动,深得广大老年学员的好评。近年来,先后有10多对丧偶、单身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相识、相知,重新组建了家庭,找到了晚年幸福。特别是几对失独家庭老两口多年来一直在老年大学,班上的同学和他们像亲兄妹一样相处,老年大学成了她们的精神寄托。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一间教室,更是老年人文化养老中心,每一次上学和相聚都是他们重逢交心的节日。从去年开始,安康老年大学模特、舞蹈、声乐、摄影等一批特色专业一座难求,每到开学季老年人报名排起了长龙,“门外人想进来,门里人不想出去”。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观念称“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如今,安康老年大学6000余名学员正引领着全市老龄人向社会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老年大学已有一人被评为全省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两人分别被评为第四届安康“道德模范”和“安康好人”,还有两人被评为安康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大家在这个幸福快乐的新家园中,用生活的画笔,涂抹人生黄昏绚烂的画卷,谱写新时代老年教育的美丽新篇章。
(安康市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