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组织机构
文化标识
联系我们
教学活动
专业介绍
教师介绍
招生简章
教材介绍
教学活动
管理制度
远程教育
本校教材
其他教材
研究指导
研究动态
研究成果
老干部活动
分校工作
分校介绍
市县交流
政务公开
投稿邮箱
滚动图片区
老年大学书画作品
摄影作品
校园风采和团队活动
研究指导
研究动态
研究成果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联系人:
远程处
电话:
010-12345678
传真:
010-12345678
邮件:
12345@qq.com
邮政编码:
400000
网址:
http://www.99lndx.com
地址:
西安市西五路81号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指导
>>
研究动态
>>
查看详情
研究动态
洋县精神散记
来源:
陕西老年大学
日期:
2017-10-13 14:31:00
点击:
2633
属于:
研究动态
洋县精神散记
陕西省洋县老年大学 李廉英 路义勇
(散文)
【
正文
】
一、话题缘由
素有“汉上明珠”之称的洋县是大汉王朝奠基之地汉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境内丰富的文物古迹足以说明洋县这块神奇的地方自古就是产生优秀道德文化和先进思想精神的肥沃土壤。有史记载以来,秦之浩气、汉之壮魂、唐之雄风、宋之灵秀,元、明、清、民国及现代的岁月韵致、乾坤神采,无不在洋县这片热土上烙下厚实的文化印记,从而酿造了洋县人“重文尚德、勤劳质朴、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精神。
二、
有益尝试
洋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折射。自古以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无数代洋县人的风采神韵,浸润了这里的山河草木,演绎出了多少淳朴深远的风习典章;无数位仁人志士的满腔热血,濡染了这里的壮丽史册,谱写出了多少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些精华和内涵都是新的历史机遇期爱党、爱国、爱县、爱家乡的生动教材。在博大精深的本土传统文化里,以下六点是主导方面。
1
、重教尚学、修德立业
尊师重教,尚德立业是国学宝库中的经典内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礼记.学记)”这些先贤们的经典语段充分论证了勤奋学习是努力进取的基础。洋县教育之脉源远流长。唐天宝初年(744)始建郡学,北宋庆历年(1044)改郡学为州学,明洪武四年(1371)开始乡考,明洪武八年(1375)始办社学,至此形成了儒学、社学、私塾、书院兼容共进的封建社会的办学体制。历代知县知州十分重视办学的软硬件投入,增设校舍,择优录生,层层扩展,以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为基本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举,坚持以“以心术为先,艺文为后”办学原则。在这样的氛围里,一大批学人才子和有识之士脱颖而出。
洋州城关人李遇知(1585-1644)自幼聪慧,吟诗作文,以其超众的才华中进士、任知县、擢升工部侍郎、户部尚书,且为官清廉,端受敦行,持廉秉公,名垂史册。东韩人岳振川(1755-1814),出身农家,事亲至孝,嘉庆六年(1802)中进士,授内阁中书,一生潜心治学,著述颇丰。铁河人童颜舒(1813-1862),22岁中举,30岁时步入仕途,先后任同官县训导,长安县教谕,面壁苦读,潜心于诸子百家,尤以诗文和自然地理见长。东韩人刘宝锷(1883-1952),青年时代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立志实业救国,1907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先后担任陕西省铁道局长兼造币厂主任,民国15年担任中山陵修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此外,还有洋州城人张勇(1616-1814),历任陕西游击、甘肃总兵、云南提督,封为一等侯;东柳人翟光信(1850-1923),15岁入寺为僧,兼学医道,精通脉理,悬壶济世,乐善好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一大批有为青年越秦岭、出潼关,跨国门,报效家国,名闻遐迩,为洋县增光添彩。其中教授、工程师、书法家、作家、新闻记者、实业家更是层出不穷,各领风骚。都是洋县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莘莘学子和时代精英,彰显着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精神。
2
、勇于斗争、视死如归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它生动地勾勒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人处事卓立于世的形象。自古以来,不屈压迫,向往光明与自由,是洋县精神的重要方面。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一大批洋县土生土长的热血青年奔走呐喊,投身革命。1921年以后,尚辛友等进步学生在五四精神激发感召下,在黄埔军校、燕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回到家乡,1929年8月,尚辛友、王子明、尚志清、阎灵初、杨子英5人在洋县中学成立中共洋县支部,成为洋县最早的红色火种。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坚定信念,义无反顾,为革命斗争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先后被捕,在监狱里遭受了烙铁、踩杠、灌辣椒水、背火背笼等严刑拷打,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任中共陕南特委巡视员、宣传部长的纸坊街人席中瑶被活埋在汉中北校场。任中共洋县中心县委副书记的黄安人梁志宇被活埋在汉中肃反会后院。先后担任中共洋县中学支部书记、洋县县委书记、陕南特区军事委员、中共南褒西南区委书记王克明惨遭国民党杀害时才20岁。担任中共洋县第一届县委组织委员、中共洋县县委书记、陕南特委组织部长、陕南特委书记的西南坝人王燮遇害时年仅23岁。而华阳常家坝的少年红军蒲海水遭受国民党枪杀时才12岁。
据史料记载,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洋县有95位烈士光荣献身。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洋县战士有81名,在反霸减租、平叛剿匪斗争中献身的洋县武警和公安战士有53名,这些英烈血洒疆场,英勇捐躯,成为引人骄傲的国殇,其崇高精神光照千秋。是今天的少年儿童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楷模。
3
、嫉恶如仇、不屈不挠
孔融《荐祢衡表》云:“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嫉恶如仇。”意思是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叛逆精神是古往今来洋县人民的优良质量和传统美德。洋县志记载:“洋州人好讼。”这也是洋县人自古以来代代相袭的优良传统。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愈深斗争愈强,这是开化和文明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洋县人民的叛逆精神最早在西魏恭帝四年(554),距今已2600多年。当时,洋州人田越与直州人乐炽、金州人黄国在县东聚众起义,开了布衣之士敢于“犯上作乱”之先河。明万历45-48年(1617-1620)回民高尚迁、农民俞士干、马和尚先后聚义反明,抗击压迫,清嘉庆元年(1769)白莲教在洋县活动,华阳、铁河、溢水、良心、桑溪、秧田坝等地活动,本县乡民纷纷响应,光绪22年(1896)罗曲高沟村人高彦发组织乡民抗捐抗税,打富济贫,组织义军同地方民团和清廷开展斗争,民国16年(1926)何耿伯在锅滩组织“大刀会”起义,杀死催缴粮饷的官员许定国等六人,秧田农民张丙寅组织“神团”杀死恶霸冯青、李志四等,这些历次的农民起义充分显示了洋县人的反叛精神之强。成为当代民众坚持真理,正义无畏,惩治邪恶与腐败,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县的实践中效仿学习的榜样。
4
、立志进取、勇于创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语出自《周易》,意思是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大度,包容万物。自古以来,洋县人民勤劳善良,勇于开拓,不辞劳苦的精神史册有记。傥骆道、子午道连接了古长安和巴蜀的经济文化交流,显示了汉唐雄风的厚实积淀。除了这两条著名的古道之外,还有:秧田乡碓沟村的碓窝石栈道,罗曲上河村的黄平栈道,华阳得意阁下的华阳栈道,坪堵岩丰村的石峡栈道,八里关银杏河北岸的大店栈道,这些栈道的开通,充分显示了洋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无畏。
史载:西汉初(206)年,刘邦引兵东定三秦,亦赞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堵湑水东流垒石围堰,引水灌溉。宋韶光四年(1185)洋州知州杨从义再葺之,显示了洋县人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1942年胥惠渠开始修建,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洋县人奋力而为,历时八年,于1948年收益。新中国成立以后,湑惠渠的东干渠开始兴建,之后,溢惠渠、灙惠渠相继而成。1975年12月1日,引酉工程上马,在资金技术材料匮乏的情况下,洋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毅力建成了洋县的“红旗渠”。1997年10月,引酉工程二期卡房水库工程上马,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业,是洋县人立足一穷二白,笑傲艰难困苦的精神再显。 由此而锻造出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引酉精神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谋发展、奔小康的精神财富。
5
、情系黎庶、执政为民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自古以来无数封建官吏饱读诗书,涵养底蕴,修身为民的座右铭。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还告诉我们:治学、励志、厚德、进取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引介传承作用。古往今来,厚实的洋县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众多的优秀父母官,他们勤奋好学,满腹经纶,修身励志,执政为民,丰碑巍然。如:据《洋县志.官吏志》载:文同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始任洋州知州,廉洁勤政,取信于民,政绩卓著:整修洋州州治傥城,即今洋县城,加固城池,修葺粮仓,造福黎庶;上疏朝廷减免“榷茶法”,减除百姓肩挑背驼之役和赋税繁重之苦;忠实推行尊孔崇儒,整顿州学,县学,积极倡导各县修建痒校,使广大民间弟子有读书的条件,这些惠民益民的作为赢得了百姓赞誉。文同还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微服私访,体察下情,同情百姓,写下的诗词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之苦的现实作品。律诗《洋州三十景》更是流芳千古,因为此诗而和表兄弟苏轼苏辙交流切磋更是传为佳话。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胸有成竹”这一千古不衰的典故就是他在古洋州筼筜谷画竹子时的原创。
书载:杨从义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至十年(1135-1139),先后两次治理洋州9年。自壮年从军,戎马倥匆,屡建奇功,由兵士而升至大将,备极尊荣,却又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威震敌胆的抗金英雄,还是一位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的地方父母官。《汉中府志》载:杨填堰在城固东北五十里、洋县西五十里,截胥水河东流,垒石围堰。相传亦赞侯、平阳侯所创。至宋,知洋州开国侯扬从仪大加修浚,民赖其利。至今,人们还在怀念这位“徇国而不徇私、怀义而不怀利”的公仆,“杨填堰”就是生动的明证。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余年间,一届一届的父母官为了洋县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赢得好评。七十年代,洋县金水供销社的“扁担”精神,八、九十年代县委培育起来的的“黑峡精神” 、 “引酉精神”和当时全党倡扬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一样,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彰显。
6
、人文精神、生生不息
《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人们在接受了人文精神的影响之后,会凝结起一种价值观,凝结起一种精神思想和灵魂中理性的力量,再把这些凝结起来的东西融化人心,溶入我们的生活。这就叫“化成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洋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唐开元年间的舍利宝塔,唐仪风年间(674-676)的智果寺、安冢、戚氏墓、蔡伦祠等一批文物古迹显示着先人们崇尚精神文化的精神,还有已经不复存在的丰都山、子房山,至今仍然默默地向当代民众诉说着洋县过去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高尚淳朴的精神底蕴,那些王侯、武将、神仙、高僧,或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或传经布道,祈求祥和,无一不是民族精神的昭示和象征。近年来抢救出来的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桄桄戏、皮影、曲子、社火、以及宗教音乐,民歌民谣等,都是洋县人民在悠悠岁月里安居乐业,崇尚礼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首先看到是自古以来洋县劳动人民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中打造的精神风貌和灵魂家园。这就是热爱劳动,向往美好,重在道德立身,趋利避害,精神陶冶,自由发展的深层需求,正是这些民族的脊梁们的不懈创造和积极奉献,才留给了我们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前景展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立人之魂。老龄群体的思想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全社会起着重要的导航和示范作用。“古为今用”是我们探索本土历史文化所遵循的主线条。研究洋县精神渊源传承的要义就是要汲取历史文化的精神营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使老龄群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渝的信念支撑,达到“不以物喜不为己悲”, “和而不同”的崇高人生境界,从而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践行。
1
、建设主流文化 摒弃时代噪音。
精神是一个哲学范畴的命题,既抽象且具体,是树人、立家、兴国的根本,是创新、图腾、跨越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主流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老龄群体精神王国的一面旗帜。“古为今用”是我们研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准则。研究、探讨和凝练洋县精神的要义就是要汲取本土优秀文化营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使老龄群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定不渝的信念支撑,在富民兴县、建设家乡的征途上建功立业,开拓进取。
面临文化形态多元并进的挑战,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核心,正确处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一个农业大县来讲,本文所述及的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缩影,它代表着主流文化前进的方向,其鲜活性、真实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老龄群体乃至全社会民众共同恪守的道德准绳和精神底线。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地挖掘锤炼,赋予新意,使之升华,用这些精神的基石筑起防御噪音污染的心理壁垒,显得尤为迫切和急需。
2.
强化阵地意识,打造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县的精神底蕴,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更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乡民众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要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弘扬和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一起纳入老龄群体思想建设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机遇期,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精神懈怠心态浮躁、信仰危机、道德下滑的严峻形势,用一些假大空的政治口号引领民众,往往流于形式,显得苍白空洞脱离实际。而挖掘本土文化的优秀成分,用老年人耳熟能详的鲜活事例来构筑他们精神家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易于入心入脑。今天,既要十分珍惜和爱护本土文化中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有机统一,是当今时代老龄群体精神家园的激情催发剂,我们要正确处理创新与扬弃、传承与超越二者关系,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芳草茵茵,蓬勃旺盛。
3
、摆正两个关系,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猿到人的进化,从低级人到高级人的飞跃,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升华,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艰难迈进勇于攀登的历程。汲取本土文化精神营养的的核心问题是要引导老年人摆正两个关系: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精神第一、群己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最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今天仍然如同衣食布帛一样须臾不可离开。二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人因思想而美丽,又因精神而灿烂。先秦时代的贤哲荀子说过,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能“群”,“群”的原因在于“义”。“群”与“义”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包容、和谐、仁爱、诚信,并能以天下为己任,即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一个人只有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不懈地追求精神上的不朽,才能最大限度地包容他人,和谐处世,这样才会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进程中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绘最新最美的画图。这就是我们研究本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让老龄群体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里认识自我,悦纳社会、从容生活,自由发展的初衷和归宿。
【作者简介】
李廉英,男,现年64岁,大学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党校高级讲师,历任陕西省洋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党校校长。已出版个人诗词专辑《沧浪心语》、散文集《静庐散稿》、《兰溪闲笔》、《枫韵辑略》、杂文《枫韵辑录》、老年大学教材《老年大学诗文教材简编》。
路义勇 现年55岁,原为洋县老干局局长,现任洋县老年学校长。
【联系方式】
电话:13891629000
QQ邮箱:1097510242 网易邮箱:8211894@163.com
身份证号:612323195309160010
邮政编码:723300
通讯地址:陕西省洋县老年大学 李廉英
上一:
支 教 感 言
下一:
你从腥风血雨中走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教学活动
|
远程教育
|
研究指导
|
老干部活动
|
分校工作
|
市县交流
|
政务公开
|
投稿邮箱
|
滚动图片区
北校区招生电话:
029-87434683 029-87235054 西校区招生电话: 029-87400561 029-87399293 南校区招生电话: 029-85428490 029-85389131
投稿邮箱: sxlndxycc@163.com
网址:
http://www.99lndx.com
地址:
西安市西五路81号
陕西老年大学
版权所有 2021-2026
陕ICP备17021091号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