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和韵·保腔――浅淡秦剧之吹奏
澄城老年大学 党九生
余幼喜竹笛,好琢磨,多练一些功曲、歌曲和独奏曲,对秦腔(狭义)、眉户等秦剧之吹奏皆茫然也。学着吹奏秦剧也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尚未深探。然于功曲之练习中,结合秦剧之吹奏,细心琢磨体会,对秦剧吹奏之基本要求、要领、技巧、方法等有所领悟和掌握,收到较好效果。今作浅谈,与同仁交流,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竹笛在秦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秦剧音乐伴奏的乐器较多,但自古迄今,竹笛却是一种无可替代而独具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音色音韵的张力为其它乐器所不具有。秦剧中的竹笛吹奏,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对其气氛的营选、剧情的烘托、乐曲的平衡与填补、唱腔的托保等都有独特的作用。由此可见,竹笛犹如红花配绿叶般地凸现其在秦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凡秦剧吹奏爱好者应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个定位。
二、用笛。音色决定竹笛之选用。从音色上讲,秦腔粗狂而浑厚,时而婉约,故一般宜选用曲笛吹奏;眉户高亢而明亮,时而缠绵,故一般宜选用梆笛吹奏。当然也不那么绝对,有时因剧情、人物、弦律等的发展变化,也可曲、梆笛交替使用。
三、基本要求。从竹笛在秦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看,其总体要求应是:吹奏宜少,以“缀”为要,讲究音韵,巧用技巧,进而达到彰显特色、整体谐合之目的,为伴奏为演员增色添彩。依此要求,余琢磨出“点缀”、“和韵”、“保腔”之吹奏要領,感觉尚好,应坚持并不断提升。
点缀――就是不通吹,即不包腔。竹笛不同于板胡、二胡等乐器,不能包腔吹奏,而是像绘画时描摹那神灵的点、像织锦时点缀那微妙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于普通之中凸显特殊,于平川之中凸显高山,使竹笛之亮丽特色得以体现。
和韵――就是按照配器的要求,运用竹笛吹奏的一些技巧,彰显其和弦之韵、和声之韵及意念之韵。此处所言“配器要求”,是指竹笛吹奏者应把握好其角色分配,从和韵之效果出发,在该吹奏之处吹奏,不该吹奏处不吹奏,从而使竹笛在秦剧音乐伴奏中的“点缀”之效达到最佳。和弦之韵与和声之韵是针对主旋律和演唱之声腔而言的,通过运用滑音、揉音、剁音、抹音、装饰音、花舌、反吹等技巧来表现。而長音、强弱变化音则是和韵之基,应特别加强训练和运用。意念之韵是更高层次一个概念,是“和韵”内化于意识和心灵深处的东西,其特点是在和弦与和声之前,其韵即形成于心中。
保腔――就是在演員的行腔拔高或低托遇有困难的地方,竹笛予以帮腔,起到托保作用,为其增色添彩。这里应注意的是,竹笛之帮腔,不能随意乱帮,要在熟悉剧情、唱腔和演员音域特点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四、实践中如何把握“点缀、和韵、保腔”之要求?其要点是:作为竹笛吹奏者,一是要熟悉剧情、人物、唱段及演唱者特点,将其内化于心,了然于胸,为吹奏打好基础性铺垫。二是要熟悉乐谱,理解曲意,感知竹笛之切入点和表現手法,把该吹奏的地方划出来,把该用的表现手法标出来,并不断地训练和完善。三是要学习有关秦乐和配器的知识,熟悉各种板头和过门,掌握其吹奏要领,尤须注意与诸种伴奏乐器之搭配,在宜吹之处尽力彰显竹笛之魅力,增强其“和韵”效果。四是要注意适度运用竹笛吹奏的技巧,不可随意乱用,做到“运用适当,恰到好处”。
为了便于掌握竹笛吹奏秦剧之基本要领,余将其概括为“三吹三不吹”:
“三吹”:(1)板头和行腔之过门需吹,但不一定全吹;(2)舒缓、抒情性的一些乐句可视情而吹,但须为“点缀式”吹奏,不能全吹;(3)演唱者行腔中有难度的高低音,需帮提或拖出。
“三不吹”:(1)一般的行腔不吹,即不包腔;(2)粗犷而节奏快的乐句或对唱句不吹;(3)无抒情特点、和韵效果不佳的乐句不吹。
以上为余吹奏秦剧之粗浅体会。因篇幅所限,无例举,仅为线条式叙述;同时亦未从秦腔(狭义)与眉户之别的角度去阐述,在此予以说明。客观地说,余对秦剧之吹奏,目前仍处于浅层次水平,今后将不断地加强训练、研究和提高,为广大老年人之桑榆之乐而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