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沧桑巨变 永远心怀党恩
宝鸡市老年大学 赵周林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党已103岁了,新中国也已经步入了第75个春秋。我们为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继往开来、前途无量而自豪,为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蓬勃向上、繁荣富强而高兴。感动于我们党领导下的祖国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作为一个见证者、一个亲历者,我想用我饱满的热情,讲述一下我的感动。
童年篇
我的家乡位于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窑白组。自有记忆起,我的小天地就是村里那一大片农田,农田旁边的小河沟,以及佛家圣地法门寺传出的晨钟暮鼓声。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小时候,村里的大人们都是日复一日地下地干农活,家中生计基本都指望着那几言薄田的收成,还有自家圈养的三四头猪或者羊出栏、几只鸡下的鸡蛋卖掉后的收入。农闲时,他们就外出务工赚钱度日,或者装些农产品到集市上换几斤猪肉和几尺花布及一些日用品。
小孩们是无忧无虑的。上学的也不多,大多都上一两年学,算是上过学。放学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在大人们劳作的田间地头奔跑追逐,一起上山摘野果、下河抓鱼虾,一起去村口嬉戏,一起放牛羊。偶尔得到家长奖励的几毛钱买糖吃,他们就能高兴好几天。遇到谁家办酒席更是天大的喜事,因为又可以沾些油水,吃到好吃的,那好吃的东西可以在肠胃里香半个月。小时候,家乡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每年组织一次的耍社火活动。从宣传、组织到社火结束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社火就是大人小孩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话题,谈谁家技术好、捐的份子钱多,谈谁家运气好、谁家的发展史与祖先的光荣事迹等。
少年篇
我的家乡,通过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连接村子外面的世界。自我上学起,这条路就是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泞不堪,我和小伙伴们常开玩笑说,这条土路就是我们放学路上用脚掌踏平的。大人们也对这条路烦心不已,每隔三五年就组织村中老少用碎石子、礓石铺路,但路依然如故。
除了修路这点烦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就只剩下年纪大、行动不便的人以及年幼、还在上学的小孩,甚至有的家庭已经“人去院空”。村中的主要劳动力成了老人和小孩们,以及偶尔回家帮忙的青壮年。家门口的农田还在耕种,再远一些的山地就顾不上了,逐渐荒芜。小孩们敏锐地发现,除自家父母外出务工,就连一起结伴上学的小伙伴也逐渐变少了。原来,他们都陆续到外面谋生计去了。昔日热闹的小村子,逐渐“空心化”,被一片寂寞的气息笼罩着,只有在过年前后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家乡才重新恢复生机,因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回来了。他们买回了自行车,带回了电视机、录音机、漂亮的新衣裳以及吃不完的零食。
听说他们出去搞副业,进了工厂车间,月收入有上百元。后来,又陆续听说谁家小孩本领大,在工厂干得好,被提拔为领导,一年寄了好几千元钱回家。又听说谁家叔叔帮老板开车,收入很可观,赚了钱回家乡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一切的一切,都推动着村中每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很多家庭的小孩,念书到初中就主动放弃学业外出谋生,学技术、进工厂、从事个体经营等,用技术、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命运之花。也有个别人家的小孩通过努力考上高中、上了大学,后来离开了家乡,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开启了用知识改变命运、追逐梦想之路。
成年篇
成年后,我也成为了一颗飘离村子的“蒲公英”种子,在外寻找扎根开花的土壤。这期间,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谋得了教师这个岗位,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依然惦记和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印象中,家乡的快速发展从修路开始。
进入21世纪,我的家乡通上了柏油公路,打通了家乡通往外面的道路,实现了数十年来村民们最大的梦想。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修通,实则打通了村民们的“致富路”。为此,村民们在村头立碑纪念家乡发展史上这一“历史大事”。
后来,村里陆续有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道路两边也安装了路灯,出行更加安全、方便。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愿意多回来走动了,家乡的“人气”也逐渐旺盛起来。村民们外出务工赚了钱,也陆续返回家乡盖起漂亮的楼房,自己在家创业。至2018年底,除了个别人家舍不得拆除的祖宅瓦房外,村里已经找不到瓦房的踪迹。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和现代化厕所。村口也建起了健身小广场,满足了人们休闲需要。
再后来,村里落实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几个“农业大户”承包了村里的土地进行集约化耕种,进一步解放了土地对村民的束缚。返乡的老板投资盖起了厂房,吸纳了本村及附近村庄的富余劳动力,让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中的老人们得以摆脱繁重的土地劳作,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小孩们的成长也有了父母更多的陪伴,有了更多欢声笑语的时刻。教育被重视起来了,合校并点,镇上盖起了标准化现代化的初中,更多家庭的小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开启了新的逐梦之旅。脱贫攻坚更是力度空前,移民搬迁、项目扶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帮助家乡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近几年,家乡在产业上更是迎来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大棚香菇、药材种植、果树栽植、乡村养殖、苗木培育等等,很多乡村振兴项目落户村子,为兴村富民注入了动力。
后记
家乡半个世纪的巨变,是中国共产党给人民谋福祉的一个体现,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集体创造的奇迹,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已退休赋闲在家,虽不能再在岗位上作贡献了,但心系家乡发展的情结从未改变。我有幸见证了家乡的快速发展,包括产业越来越兴旺、农村生活越来越舒适、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而我也将在这里安度晚年,在这里为家乡的发展加油鼓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的关键一年,回顾家乡几十年巨变,感恩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感恩前辈们用智慧和劳动所创造的美好时代。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老教师,定当发挥余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与家乡的建设继续添砖加瓦。愿祖国与家乡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