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老年大学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铜川市老年大学 吴元 尹燕茹
铜川市老年大学从2016年正式运行至今,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和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功能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开展,现已成为满足我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阵地和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2021年被评为全省第一批示范老年大学。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我们及时梳理总结实践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思路和应对之策,以期与各位领导、同行交流分享。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铜川市老年大学成立于2013年,与原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合并,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为副县级事业单位,现有编制8个,内设综合科、教学科、活动科。目前,学校教学活动面积5000平方米,开设书法、国画、声乐、古筝、烹饪、形体、太极拳等27个专业,共计74个教学班,学员总数近3000人;先后组建了书画、摄影、民乐等9个专业团队,吸纳会员350人。同时在市青松苑干休所、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围棋协会分别开办分校和老干部活动站。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123”模式,规范运行机制。“123”指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个管理层次。一个目标,即办老同志满意的老年大学;两个抓手是指教师和学员。在教师聘用及管理上,坚持将德才兼备、具有较高能力的专业人才聘请为授课教师,确保师资来源高起点、高水平,通过设立教师休息室,配发润嗓、降暑药品,开展走访慰问,及时看望生病教师等措施,有效激发每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学员管理中,由学员公推公选产生各班班委会,每月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学员们交流心得、反馈问题,基本实现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明星学员”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学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良好学风和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三个管理层次,即学校、课堂、班级。学校层面为每个班级配班主任1名,由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课堂层面实行教师授课负责制;班级层面成立班委会,负责班级日常工作,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管理班级。
二是实施“三步走”策略,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以符合老同志的学习需求为导向,第一步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老同志的学习需求,征求老同志对所开设专业课程的意见建议,力争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为学校新专业开发方向打好基础;第二步组织举办公开课,让老同志初步了解新开专业方向及特点,同时让学校掌握新专业的受欢迎程度;第三步通过学员评价、学员风采展示、作品展示、教学成果展演等形式检验教学成果,为学校对专业的长远规划指明方向。
三是推行“三个课堂”,实行分层次教学。以培养老年人才为核心的第一课堂,夯实专业基础,保障老有所学;丰富文艺演出、外出采风、户外教学、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让学员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彰显老有所乐;拓展教学展演、成果展示、作品展览的第三课堂,让学员们获得成就感,体现老有所为。另外,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员的喜好及时对专业学制进行调整,采取长短结合、小班教学、复式教学等形式,设置基础班、研习班、高研班,确定学制,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对学员学习欲望强,想要继续深造的舞蹈、形体、太极拳、声乐专业,增设研习班、高研班;将诗词、素描等专业,不同年级学员合并,进行复式教学,以老带新,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将秦腔、柔力球等专业调整为长期培训班,学员随到随学;开设茶艺、中医养生保健等短期兴趣班,为学员提供更多选择。
四是发挥学员作用,搭建老有所乐的互动舞台。以毕业优秀学员为主,组建形体、舞蹈等专业活动团队,学校为各团队提供师资、排练场地等,鼓励引导老同志走出校园,参加省市各类老年文体活动,展现他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组织广大学员开展各项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同志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感受个体存在价值。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制约和影响市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和问题短板逐渐暴露出来,部分问题是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而更多的是基于我市特点的个性化问题。
(一)学员人数规模进入瓶颈期。我校学员人数从建校初的4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人,但受人口、地域、学历、场地等因素影响,学员规模再扩大的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一是铜川1958年因煤设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人口、面积在全省的体量都太小,目前全市常住人口69.83万,老龄人口占比16.4%,共计11.4万人左右,而市校所在的铜川新区常住人口17万余人,老龄人口不足3万人,人口基数小,且老年人流动性强,导致潜在学员人数储备不足;二是铜川市下辖三区一县,除耀州区距离市校最近外,位于北市区的王益、印台两区距离市校近30公里40分钟路程;宜君最远,距离市校 80多公里1.5小时路程,难以形成合力,整合老龄人口资源难度较大;三是铜川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生活圈社交圈范围有限,个别区县老年人对老年教育认识还不到位;另外,学校现有教学场地每天最大可容纳学员600—800人,学员规模已接近峰值,无法继续挖潜扩容。
(二)市区(县)老年大学发展不均衡。铜川各区(县)普遍在2005年前后相继成立了老年大学,在全省较早实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场地的目标,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有相对固定的师资力量和稳定的学员队伍,但与市校相比呈现出不均衡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是市校对区(县)老年大学指导还不到位。市老年大学起步晚,建校初期主要精力忙于市校的运行与发展,对区(县)老年大学的指导重点大多放在加强场地建设、解决机构编制等方面,在招生运行、专业设置、服务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缺乏关注支持;二是各区(县)老年大学发展差异较大。如:宜君县常住人口仅7万余人,目前在校学员百余人,招生情况不乐观;王益、印台两区相邻较近,专业设置交叉严重,难以统筹发展;耀州区老年大学成立最早、基础较好,但距离市校太近,市校开办后对其生源形成了虹吸效应,专业设置也有重叠现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部分区(县)老年大学在教学工作、新专业开发等方面缺乏创新思维,这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开发设置新专业难度较大。近年来,我校在专业开发上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已开设26个专业,但“动”“静”专业学员数量不平衡,“动”态类专业(如形体、舞蹈、太极等)学员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均为大员额班级;反观“静”态类专业(如诗词、国画、素描、摄影等)人数较少,这就出现了排练厅紧张,标准教室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与学员的学历学识、兴趣喜好有关;二是和专业特点、学习难易程度相关,如器乐、诗词等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学习过程相对较为枯燥,通过一段时间学习,没有成就感,就打了退堂鼓;三是缺乏好的引导,大部分学员喜欢跟风,什么专业火,就报什么专业,结果造成专业冷热不均的情况;四是所聘教师均为兼职,大部分都是就近居住的中小学专业老师或者是非专业出身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有专业技能,但缺乏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经验,同时缺乏引进其他方面专业教师的渠道,师资力量相对单一薄弱,长期处于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专业的被动局面。
(四)教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我校研究制定了《科室工作职责》《教师聘任管理制度》《课堂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但由于制度内容过于简单空泛,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粗放、松散、不规范等问题。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人生阅历丰富,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期望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诉求,存在“众口难调”现象;二是老年大学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正规高等院校,学员之间自身情况不一,有时受家庭事务影响或者外出看病、办事等影响,无法按时到校上课,造成管理上“宜松不宜严”。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老年教育不是临时性、阶段性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我们长远规划、持续改进的朝阳事业,下一步,铜川市老年大学将紧密结合全省老年教育发展趋势,根据铜川老年教育工作特点,发挥优势,直面困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道路。
(一)市校牵头抓总,实现区(县)老年大学协同均衡发展。一是市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谋划制定全市老年教育事业中长期工作规划;二是建立市区(县)老年大学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将市校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会议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为区(县)“传经送宝”,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是统筹协调分配教师资源,指导区(县)加强场地硬件建设,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推动各区(县)老年大学协同均衡发展;四是市校牵头组织举办全市大中型老年文体活动,邀请区(县)组队参加,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老年大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坚持政治立校,将党建工作与老年教育高度融合。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课前10分钟”思政微课堂、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召开学校重大活动前纪律提醒会、利用学校公众号开设党纪法规学习专栏等形式,组织学习党建理论知识、中央大政方针,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老同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专业为单位科学设置临时党支部,在班级建立党小组,围绕学校年度教学活动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实现“哪里有离退休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的要求;三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优秀学员中的离退休党员开展结对帮学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带头参与团队各项活动等,带动和影响身边普通学员,逐步实现学员自我管理,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民主化。
(三)聚焦学员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深入研究老年人学习需求,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休闲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开设老年学员喜闻乐见、学有所获的新专业,通过公开课让学员了解新专业,参与新专业的学习,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好人生价值的拓展放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探索教师与学员双方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将研究式教学、观摩式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老年学员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享受快乐。
(四)加强师资建设,着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一是在教师队伍上:要善于发现大中专院校、民办学校以及退休教师中的优秀人才,将热爱老年教育、精通教学业务、有条件任教的教师进行登记,建立包含各区(县)的市级教师储备库,灵活统筹教师选聘任教工作,解决市、区(县)两级老年大学师资短缺问题;严格教师备课制度,实行集体听课、评课制度,健全完善教师精品课机制,达到“一教师一精品”,实施优秀教师激励政策,在教师酬金中拉开档次;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在优秀学员中培养后备力量;二是在教学管理上:要探索建立老年教育课程体系,选用适合老年教育需要的教材,规范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老年群体素质,使其继续与社会、与时代同步;要改变老年大学传统教师授课的模式,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强的特点,创新改进教学模式,从填鸭式教学逐步向半学半讨论或者边学边讨论、问答式学习等形式过渡,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要积极组织老年学员通过举办展览、展演、积极参与社会大型活动等形式发挥作用,让社会认识到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其社会认同感,赢得社会各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