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恩情永不忘
西安老年大学 海孝永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回忆自己人生历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少年到老年,无不是在党组织的培育和关怀下才走到今天。
我生长在陕西普通农民的家庭,1959年末,当时18岁的我满怀激情应征报名参军,从而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几天过后,从征集地出发,一列满载着新兵的火车一直往西驶去。几天几夜下来改乘卡车再行数百里,终到目的地。此时,一眼望去是无际的荒漠,从此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其它都不得而知。
多年后,某报纸登载一篇陈士榘将军回忆录,原文写道:“1958年开始,一支支部队神秘失踪,一个代号为7169部队在罗布泊诞生,为建设原子弹、氢弹试验基地而组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共计10万大军。由于特殊背景和严格保密制度,默默开进,又默默撤离。”时任该部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士榘将军回忆:“那个年代,代号为7169的特种工程兵部队,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到现在鲜为人知,想到这里,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这就是我们这支部队如此神秘的答案。
想起当年怀念的岁月,感慨无限。太多的情景和故事难以表完。那个时候在苏联专家突然撤走,国内自然灾害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资源异常匮乏,装备落后,部队的生活和施工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首批进入戈壁的创业者全靠两只手。我们新兵到达营地,老兵热烈欢迎,他们身后就是几排用茅草盖顶搭起的土坯营房。再看他们意气风发兴高采烈的神情,我的心灵受到从来未有过的冲击和感动。
令我永远难忘的是抗美援朝回国的志愿军老兵,新兵每班都指派一名这样的老兵任班长。在军训和工作中,老兵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党朴实忠诚的品质让我终生难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身先士卒,不管是炎热的沙土里、冰冷的泥水中,都毫不犹豫投身其中。这是归国志愿军老兵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我暗想,难怪美帝国主义被打败,因为他们遇到的是铁人。这种印象变成了心中无限的敬仰和脑子里永远的印记。部队这所特殊的大学校能使人迅速成熟,并能学到人生许多宝贵的东西。
后因部队需要,了解我参军前有学医的经历,派我去部队培训机构接受系统的军事医学救护和医疗知识学习,学习期满后分配到部队司令部门诊部工作。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考验,1963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在革命大熔炉熏陶下,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无产阶级世界观。在革命队伍深切感到无比幸运和幸福,是党给予我政治生命和新的人生起点,正像歌中唱到的:“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我衷心感谢党,在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同时,我心中也在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后来部队默默撤离,不久我国发表新闻公报:“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我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消息一出,全民欢欣鼓舞,曾经为此付出的部队广大官兵更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以各种方式庆祝,同时也为两弹事业流血牺牲的战友表示深切的怀念。
1966年,我离开了部队退伍到西安,按要求安排要与军工保密相对应,于是就分到当时的西安80号信箱,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光机所。
退伍后,从不忘军人本色和部队的优良传统,努力为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健康服务,从此一干就是35个春秋。为了满足工作要求,基层卫生所服务要求是多方面的。在组织的关怀下,经过各种学习和进修,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1980年,已过不惑之年,因工作需要,为了掌握口腔专业医疗技术还两次拜师求学,跟随专科老师虚心请教,勤学苦练。经过不断努力,掌握了内、外、中医、口腔等科基本医疗技能,为患者解决了不少病痛,也和西安光机所及人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我60岁,正式退休,但仍有工作的欲望。随后,被西安某干休所医疗机构聘用,又为老干部和老同志医疗服务十多年,70多岁终于闲在家里,还想为大家做些事,便成立了西安光机所老年志愿者协会,倡导开展老年公益活动。协同社区和单位党组织积极为老年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量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调节邻里矛盾,送关爱到家庭、到医院,还开展义务理发,尤其注重高龄独居和卧床的老人。疫情期间配合党总支和离退休工作人员,尽量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现已年过八旬,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另外也积极参与各项老年文体活动,如书画、歌咏、朗诵等。人老志不衰,党恩永不忘。增添正能量,见证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