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的“学”与“乐”
——榆林市老年大学 牛彦雄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条中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大学所涉及的,主要是“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如何正确理解“学”与“乐”的关系,对于老年教育工作者和中老年学员来说,是提高工作水平和学习体验的重要前提。
老年大学,因学习主体均为中老年人,便决定了其与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中小学乃至普通高等教育,都是在家庭、社会影响下的半强制行为,很大程度上说,满足社会需求的成分要大于满足自我需求。而老年教育则不同,往往是中老年人完全出于自己喜好而做出的选择,没有半点强制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人人必须上,是在强制下让孩子们先“知之”,可惜大多数人没有实现“好之”,更不必说“乐之”了;到了普通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可以选择专业,但又要受就业的影响,再加上多年的学习压力一旦放松,很多人便如脱缰野马,无心学业。沉重的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让本来可以带来快乐的求知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以致很多人都从小厌学,即使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也是提“学”色变。
老年大学的学员,往往是先“好之”而后求“知之”,“乐之”则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很多人最初都把老年大学当作红火、娱乐的场所,冲着“乐”来上学的。在他们心里,老年大学“乐”的性质要大于“学”的性质。但上过老年大学之后,他们会发现,这里的教学很正规,虽然不能与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规范和系统相比,但也都依循教育规律,并非外人眼中的玩玩闹闹。正因为正规,部分中老年人反而会觉得与他们求“乐”的初衷有些背离,未能如愿以偿,感到失落。
“乐”字造字本义即为乐器,“快乐”是其引申义,由此可知,音乐是最容易给人带来快乐的。所以,老年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倾向于此。就榆林市老年大学来看,仅声乐、器乐两个专业的学员,就几乎占到全校总人数的一半,如果再加上相近的舞蹈类专业,就几乎是总人数的七八成了。这反映的是中老年人追求快乐的普遍选择,也是老年大学适应中老年人需求的办学特点。
但即使是最容易给人带来快乐的声乐、器乐、舞蹈类专业,也依旧要从枯燥的乐理、基本功和日复一日的练习开始,书法、绘画等专业就更是如此了。潇洒自如地弹一手好琴、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必定怡然自乐,但一手好琴、好字、好画,都是经过无数个枯燥的日夜磨炼而成,即使是先“好之”而后“知之”的老年大学,也是如此。要做到“乐之”,还须有对学习“先苦后乐”特点的正确认识。
作为老年教育工作者,我在参加教学考核过程中,便听到书画班的一些学员提出让学校强化娱乐性建设的意见,而他们的建议,往往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唱歌之类活动环节。此种意见,对于书画等相对枯燥的专业来说,或许具有普遍性,初学者在一点一画的枯燥面前,有此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以榆林市老年大学目前的学时设置为例,每周仅上3小时的课程,以一周7天168小时计算,学习时间占比不足1.8%,在这短短的3小时学习时间内,如果再加入娱乐环节,学习也就近乎名存实亡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部分学员对老年大学的性质认识不足,对“学”与“乐”的内涵和关系认识不足。
首先,老年大学不同于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以“活动”为主,老年大学以“学”为主,活动的特点便是轻松自在,而学习,必然伴随着强制、束缚。要消除很多中老年人初入学时“求乐不得”的失落,就需要老年大学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中老年人摆正对老年大学的认识,知道老年大学首先是“大学”,是学习的地方,然后才是“乐园”。
其次,“学”与“乐”的关系,本身就有层次上的区别:
第一层,“乐之”往往要建立在“知之”的基础上,如荀子《劝学》篇所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观王羲之《兰亭序》,觉其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却也要想到他日夜不辍临池习字的艰辛;听郎朗弹琴,觉其十指如飞、逸兴遄飞,却也要想到他每天8小时以上勤奋练琴的坚持。老年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灌输这种“先苦后乐”的理念,而后强调创造性教学、快乐教学,尽最大可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
第二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学为乐,学中求乐,这也应该是老年教育最应该追求的效果。读文章到会心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快乐,孜孜以求突破瓶颈时的畅快,所学所思用于实践时的喜悦,都是学习本身带来的“乐”。到老年大学上学的中老年人,很多都是带着半生的遗憾,重拾旧志,重圆旧梦,所选择的专业也都是出于喜好,这种弥补遗憾、重归自我的成就感、满足感,更是老年人独特的快乐。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时不我待的紧迫,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学习过程的“苦”,而是把这“苦”转化为“旁若无人”的专注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静,乐此不疲。只要善于教学、善于引导,“以学为乐、学中求乐”必然会是老年大学所有学员的基本状态。
第三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志同道合者一同学习,一同快乐,此为“众乐乐”,也是大乐。荀子《劝学》篇还有一句话说:“学莫便乎近其人。”此处“其人”原指精通经典的贤师,但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志同道合、一心向学的人,应均属此列。学习的快乐往往不是幽谷独秀孤芳自赏,而是奇文共析雅集唱和。正如人民币只有在流通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老年人的学习也需要在心得的交流和相互的肯定中获得享受。老年大学正是为“瞌睡寻枕头”的中老年人提供这个“枕头”的地方。在这里,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失落感、隔绝感,以及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感会渐渐消除。这是大多数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初衷,也是老年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
老年人的快乐有很多种,在家里带孙儿享受天伦,是乐;在街头巷口闲坐遛弯晒太阳,是乐;在广场下棋谈天遛狗,是乐;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歌舞,亦是乐。快乐本无高下之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这些“通俗之乐”,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快乐,求无尽之学,享无涯之乐。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的主阵地,必须深刻把握中老年人身心特点,在统筹协调“学”与“乐”的关系上下功夫,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安享高质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