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在老年大学里的“第二人生课堂”
镇安县老年大学的校门,每天清晨都迎着最热闹的晨光。不是孩童的嬉闹,而是老人们踩着轻快的脚步,手里拎着画夹、乐谱或舞扇,笑着打招呼的声音——“杨老师,今天的书法课要教新笔画吧?”“老李,昨天的乐谱我还没记熟,等下可得教教我。”这里的时光,好像被阳光晒得格外柔软,连空气里都飘着对生活的热乎劲儿。
退休后的日子,曾在不少老人心里蒙过一层淡淡的失落。直到老年大学的课堂像一扇窗,把斑斓的色彩重新照进生活。书法教室里,墨香在宣纸上晕开,老人们握着毛笔的手或许有些微颤,眼神却比年轻时更专注;音乐教室里,合唱声从跑调到整齐,歌声里藏着年轻时没机会实现的音乐梦;舞蹈房的镜子前,裙摆和折扇一起飞扬,谁说岁月只能留下皱纹,不能留下轻盈的舞步?
“每天睁开眼就盼着上课,比年轻时盼着领工资还积极!”68岁的张大爷一边往画纸上抹颜料,一边笑着说。课余时,老伙计们聚在走廊上,从菜价聊到孙子的成绩单,从年轻时的趣事说到当下的新变化,家长里短像杯热茶,暖着每一段悠闲的时光。这些课堂上的专注和课堂外的絮语,早已成了大家退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韵律。
说起郑医生,在老年大学可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县医院退休的专家,本是被请来当校医的,却意外开启了人生的“第二课堂”。本以为只是换个地方守护健康,却被教室里飘出的墨香勾了心。看着学员们在书画课上一笔一划认真学习,她心里那点对“新事物”的向往悄悄发了芽。于是,忙完校医室的工作,她就拿着毛笔溜进书画课堂,成了最勤奋的“旁听生”。
起初握毛笔的手总抖,颜料调得像“打翻的调色盘”,她就把给学员量血压的细心挪到笔尖,别人练一张,她偷偷练五张。十余年光阴在笔墨间悄悄流淌,郑医生的书法有了筋骨,画的牡丹能看出晨露的润,画的竹枝带着风的动。去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书画展上,她的《牡丹图》和书法作品被挂在显眼的位置,来看展的群众围着赞叹。“以前觉得退休就是等着晒太阳,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学习让我充实,而能为大伙儿的健康尽点心,更是让我觉得踏实有意义。这日子,过得真有滋味!。”她摸着画框上的木纹,声音里满是感慨。
如今的老年大学,课堂上永远有专注的眼神,走廊里永远有爽朗的笑声。郑医生依旧每天穿梭在校医室和课堂之间,听诊器听着岁月的安稳,毛笔写着生活的热爱。在这里,她用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与欢乐,在银发之年依然可以多元绽放。
这座藏在秦岭深处的老年大学,像一坛陈年的苞谷酒,将岁月的辛涩酿成了醇香。在这里,退休不是人生的句号,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当微风吹过绣屏山时,那些在课堂里重新发芽的灵魂,正用画笔、琴弦和舞步,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第二个春天”。
(签发人:史向南;报送人:刘先琴、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