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善镜美
——医疗卫生题材的摄影实践与思考
安康老年大学 郭圣杰
2021年,我刚从医院管理岗位退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涌起——以镜头为笔,忠实记录医院里的笑与泪,以光影为媒,探寻医务工作者的真善美。
为了更好地用照片展现我市医务工作者的风采,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市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后期班,认真学习相机操作、常用的摄影构图法则、拍摄与修图技巧等。抓住每一次外拍学习的机会,积极向老师请教,不断总结、调整自己的拍摄思路,照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古人云: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随着学习的深入,拍摄技术的提升,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张好照片的背后,是拍摄者摄影技巧、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的高度融合,没有深厚的底蕴,就抓不住照片的“魂”。身在医疗卫生行业,让我得以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摄影。如果将人的始于生、终于死看作“横轴”,从历史的长河审视人类看作“纵轴”,医疗卫生工作就是这个维度里上下链接的枢纽。医疗卫生题材摄影记录的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关怀病患、治愈病痛的点滴日常,是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为此,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国家对卫生事业颁布的最新政策文件的学习中,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拍摄素材的收集中。
长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人员默默坚守在救死扶伤第一线,她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心救治和呵护每一位患者,使无数濒临死亡的患者得以起死回生,使无数个家庭重新回归幸福美好。在朝阳升起时,在暮色降临时,在夜深人静时,在突发来临时,在疫情肆虐时,总能看到医务工作者熟悉的身影,她们奔忙着,守护着,陪伴着,她们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让医者和患者多一点理解,为白衣天使们加油鼓劲,成为我自发的使命。
在征得医院相关科室、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同意后,在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陪同他们查病房、上急诊、出义诊。有时,凌晨两三点来了急诊患者,要开展重要的抢救,科室就会临时打来电话,我也同医务工作者一道,迅速穿上衣服背上摄影器材,顶着星光向医院出发。
“子时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刻的天空似墨染一般,星光下,城市安宁,而夜班才刚刚开始,护理治疗、血气分析、为患儿喂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丑时已是人们进入梦乡之际,医务工作者没有一丝倦意,观察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安抚患儿,俨然颗颗星斗,璀璨夺目。”“寅时平旦气清,日上东溟,曙光即将冲破黑暗,走廊里的灯光拉长每一个奔忙的身影,医务工作者们集中精力,为患者用药、吸痰、书写记录,每一个细节都如此温暖,又如此娴熟。”……在滴答作响的钟声里,在寒来暑往的奔忙中,三年持续跟拍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以“十二时辰”为轨,留存了三千多次真实而珍贵的瞬间。
多年宣传和外联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只有加强宣传,营造理解支持的良好氛围,才能构建更好融洽的医患关系。为此,我积极向中央、省级、市级媒体投稿,认真参加各级摄影比赛,展示了安康医务工作者的风采,也收获了大家的“点赞”和肯定。《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刊用了《中医药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护士站的十二时辰》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发,《因为责任》被“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刊发,《护士站的昼与夜》获第六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展专家评选优秀作品奖。作品《匠心》在陕西省老摄影家组织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摄影大联展中获三等奖、作品《杏林书香》入选“第十届陕西阅读文化节‘阅·读’——陕西省阅读摄影展”,系列作品《胸痛中心的十二时辰》在第七届心血管汉江学术会议暨安康市胸痛中心大会展播。最令人难忘的是,为迎接第112个国际护士节,由市中医医院、市老年大学主办,市老摄影家学会牵头,在市中医医院、市老年大学巡回举办了“印象中医 瞬息感动——《护士站的十二时辰》专题摄影展”集中展示了我从3000多幅作品中精选的72个画面,并作为礼物赠送给相关科室和医务工作者本人。
感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得以从小切口记录我市医疗卫生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感人事迹和重大成果,见证新时代我市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用广角记录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用微距对焦基层一线、对焦火热生活,在与人民群众的共情共鸣中激发灵感,用镜头讲好秦巴儿女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任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以优异的作品记录金州大地的发展速度、产业高度、城市温度,共同绘就秦巴汉水间的壮丽画卷,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贡献一名老同志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