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石油老厂长
延安老年大学 贺彦清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曾几何时,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
好在,百年前的1907年,在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诞生了。这块土地注定是一块不平凡的土地!这里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延河在这里交汇。这里因延河横贯全境、长流入黄河而得名——延长。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称,“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石油”这个名字。这里的高奴县即今延长县。
百年风云激荡,百年铸就辉煌。在数代延长石油人的艰苦努力下,如今的延长石油,已经是驰名中外的大型企业,名列世界500强。延长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故里,这里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埋头苦干优良传统的发源地,更是中国石油人的朝圣地。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百余年的道路并不平坦,而在这不平坦的道路上,延长石油能走到今天的辉煌,是与一名老厂长分不开的。他就是延长石油厂第一位模范厂长陈振夏。
1938年2月,陈振夏从上海辗转到延安,受党组织派遣,到延长石油厂担任工程师。成为延长石油厂生产负责人。
当时延长石油厂共有职工50余名,日产原油只有100多公斤,几乎处于停产状态。
要恢复和增加产量需要修复旧井或打新井,但是,
打井设备器材——没有!
技术资料——没有!
技术工人——没有!
哪块能打井出油——不知道!
真可谓一穷二白!
但这一切难不倒勤学善思、聪明智慧的陈振夏!
他采取的办法:一访问二搜集三修复四改进五创造!
他向老工人和当地群众访问学习,到附近村庄搜集战争期间疏散在四处的设备器材,对废旧设备进行修复,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技术改进,实在找不到的配件就自己打造或用木头代替。他是变废为宝的高手,每一颗螺丝钉,每一段钢丝绳在他那里都是打井的“瑰宝”。
延长人素来崇拜牛,以牛为精神图腾,称有本事能干成事的人为“牛人”。陈振夏就是这样的“牛人”!
打井缺少燃料他就带领工人们上山砍柴,开荒种地,在解决燃料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粮食问题。
在修复报废井增加产油量的同时,1940年春,陈振夏硬是靠东拼西凑、人拉肩扛、自修自造一举在延长西滩洼半山坡上钻成延19井,初日产量竟达到1.6吨!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大家亲切地称这口井为“起家井”。
1941年12月,陈振夏被正式任命为厂长,职工也发展到上百人,修建了石窑、工房、制蜡冰窖等,成立了修理部,修配机器、研制锅炉和炼油锅。还自办了小煤窑!
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喷油,当年原油产量达到1279吨。
陈振夏设计改造土法炼油,生产了大量汽油、煤油,提炼出了润滑油和黄油等,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部队和人民的生活用油,印刷油墨、军工用油,燃料、蜡烛都得到充足供应。
当时,在边区到处可见运油的成群骡马,送油队伍络绎不绝,保证了边区政府和抗日前线的供给。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陈振夏被评为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和“生产战线上的英雄”,毛泽东同志给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兹鼓励,毛主席的题词成为延长石油的传家宝,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企业精神。
后来,他在转任保定机床厂厂长的近20年中,一直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里,组织上几次要给他调整工资级别,他都主动放弃。
1972年,退休后回到家。他继续保持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组织给他300元安家费,他没拿;给他新建房屋,他不要,提出要和群众一样分配公房,几次请他搬进新楼居住,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出身乡村,在延安住窑洞,现在住这样的房子已不错了,和群众相比,我的住房还算是好的。”县里照顾他去医院看病可用小汽车接送,但作为老石油人,他宁要老伴叫三轮车,也不让国家为他耗费汽油。
1973年,他将变卖两间住房所得650元全部交了党费,还把乡下老家3间房屋送给生产队开店。
“不徇私情不特殊”“共产党员姓‘公’不姓‘私’”,这是陈振夏经常讲的两句话,也是他的处事准则。他退休后,参加组织生活风雨无阻,有时卧床不起,也一定要老伴代他请假。
陈振夏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开矿办厂为“公家”了,作为老厂长,他的聪明才智毋庸置疑是用在了“刀刃上”,作为老党员,他的聪明才智毫无疑问也是用对了地方。
铁骨所在,夫复何求;不虚此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