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感受时代新貌
——府谷县离退休干部河南学习侧记
滔滔黄河,见证着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魏巍太行,诉说着历久弥新的奋斗故事。
红旗长渠,镌刻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
为民扁担,挑起血脉相连的鱼水情深;
绝壁长廊,彰显改天换地的奋斗豪情;
南街新貌,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焦桐丰碑,矗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
青霞故居,传承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
近日,在府谷县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精心策划下,府谷县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以“重温红色记忆 感受时代新貌”为主题,组织老干部赴河南参观学习。来自府谷县离退休干部各党支部70多名老干部踏足中原大地,在红旗渠、扁担精神纪念馆、南街村、焦裕禄纪念园、刘青霞故居等地,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心灵触摸历史,在时空交织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第一站:红旗渠——悬崖上的精神丰碑
当大巴车行驶在太行山区的盘山公路上,窗外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峭壁。老同志们屏息凝神,认真聆听讲解,难以想象半个多世纪前,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是如何在这绝壁上开凿出“人工天河”的。据介绍,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林县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气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吃野菜、住山崖,顶酷暑、战严寒,坚持苦干10年,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个渡槽,挖砌土石1515万立方米,开凿出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孕育产生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红旗渠精神,享誉全国,名扬海外。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勾起了老同志们的回忆。他们这一代人,对艰苦奋斗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红旗渠不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成为他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大家在青年洞前久久不愿离去,对着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
第二站:扁担精神纪念馆与郭亮村——为民与奋斗的双重奏
在扁担精神纪念馆和郭亮村,老干部们同样感受到了不同维度的精神力量。扁担精神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峡谷中的石板岩镇。展馆通过480张历史照片、160件实物和实景还原,展示了石板岩供销社职工70年如一日,用扁担为山区群众运送物资的感人事迹,老一辈党员更是用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大家驻足参观,用心感受,彷佛看见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那些被磨得光滑的扁担、破旧的草鞋,无声诉说着基层供销社职工“一根扁担挑家业”的为民情怀。
当车辆驶近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年代,郭亮村村民用双手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了这条“天路”。行走在隧道中,依稀可见当年凿洞的钎痕。“这和红旗渠一脉相承啊!”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但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老干部虽然退休了,但还可以发挥点余热,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第三站:南街村——集体经济的当代实践
南街村的参观,更是引发了老干部们热烈的讨论。南街村位于河南漯河市临颍县,是中国著名集体经济村,中国十大名村,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南街村走的是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行的是“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其中工资部分占30%、供给部分占70%。村民免费享受教育、医疗、住房、面粉、购物卡、节假日食品、通讯费用、水、电、气等多项福利待遇,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南街村党委充分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出了一个好班子,走出了一条好路子,全村干群团结向上,人心思齐,村风正,民风好,社会秩序井然。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大家详细了解到,南街村是如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中原大地一个“亿元村”的艰难历程。南街村如何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家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对南街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和红色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整齐的街道、完善的福利、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模式,让这些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老干部们既熟悉又陌生。大家有感而发,各抒己见,虽然对某些做法看法不尽相同,但老同志们一致认为,南街村的发展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
第四站:焦裕禄纪念园——不变的公仆情怀
在兰考,气氛变得庄严肃穆。焦裕禄纪念园内,松柏苍翠,墓碑如镜。纪念馆内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实物,一幅幅照片,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一生,深刻诠释了焦裕禄精神的真谛。在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都能从中感受到焦裕禄同志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那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像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老同志们缓缓走过纪念馆,仔细观看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当看到焦裕禄用过的藤椅被顶出大洞时,许多老同志眼眶湿润了——那是他强忍肝痛工作时用来顶住腹部的。“百姓谁不爱好官?”一位退休老教师轻声念着墓碑上的诗句,“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是党员干部的标杆。”他不顾身体病痛,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及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干部。
第五站:刘青霞故居——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开封刘青霞故居。这位近代著名女活动家“倾家荡产以济天下”的事迹,让老同志们看到了红色基因中另一抹亮色——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革命成功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奉献,包括像刘青霞这样的女性。”一位退休的女教师说,“她告诉我们,担当不分性别,奉献不论形式。”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银发初心与红色基因的共鸣之旅。四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返程的大巴上,老同志们似乎忘记了舟车劳动,兴奋地交流着心得体会。窗外,中原大地向后飞驰;车内,银发丹心灼灼生辉。学习的旅程虽暂告段落,但思想的旅程却刚刚开启。这些为府谷发展奋斗了大半生的老同志们,正把河南之行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感悟,转化为继续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新动力。
(签发人:府谷县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副校长杨靖;报送人:府谷县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郭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