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想象力及其培养
文/西安老年大学 王晓明
一、浅谈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起源于17世纪的佛罗伦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声音连贯,平滑匀净,流畅灵活而著称于世。西方音乐界将Bel canto理解为是由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作曲家们所处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并包括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与我们中国人认为的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有所不同。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将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声乐史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演唱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lle)、贝利尼(Bellini)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自然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至此,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慨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唱法已不再是17世纪的唱法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同时,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唱的流派,有“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总之,不管哪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声音连接圆润优美、行腔委婉、线条优美流畅,吐字准确清晰,字音连贯、母音一致,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高位置起音,高位置安放。
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气去歌唱。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的艺术,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伴奏通常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二十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EnricoCaruso1873-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BeniaminoGigli1890-1957),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MariaCallas1927-1977)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Pavarotti1935-)多明戈(PlacidoDomingo1941-),卡雷拉斯(JoseCarreras1946-)。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声乐表演不仅是一种展示表演者才华和技艺的学问和平台,更是一门充满着想象的艺术。声乐表演和想象互为依托,相互造就。声乐表演提供着想象释放的舞台,而想象又反过来补充和完善着声乐表演。这是一种相依相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可以这么说,缺乏了想象参与的声乐表演,将是枯燥和干瘪的躯壳,而不是真正的艺术。
二、对想象和想象力的关注是声乐表演研究者着力探讨的焦点。
想象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之源,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组、联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可以说,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创造与想象总是紧密相随,而有了想象的参与,声乐表演将变得丰满和鲜活。
读谱是声乐表演的关键一环,但在乐谱进入表演者的视野之前,它仅仅是一堆静态的声乐符号,是表演者的想象力赋予了乐谱鲜活的生命。但是,人的想象怎么能或者说是怎样赋予乐谱以生命的呢?这与乐谱本身的特性有关。研究发现,正是乐谱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未完成性,给想象的参与带来了契机和可能。
乐谱语言的模糊性为乐谱意义的多元理解带来了可能。阅读乐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理解的过程,也是赋予乐谱以意义的过程。而乐谱语言的模糊性恰恰给乐谱意义的多元理解带来了可能,或者说,这种模糊性给声乐表演者的无穷想象带来了较大空间。现实表明,当乐谱以符号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时候,其意义的模糊性就成为一种天生的存在,也就是说,其意义是不能穷尽的。作曲家兼演奏家李斯特曾指出,“假如一个人能够把构成表演上的美丽的东西全部写在纸上,那只是一种幻想。”在一首作品中,其乐谱的模糊性几乎是无处不在,从表情术语到整个内容都概莫能外,正是这些模糊的音乐语言,恰恰给声乐表演者借助想象的力量来解读作品、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和空间。所以,如果每个声乐表演者都能够用想象去体会这些模糊的音乐语言,并能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连接起来,那么他的表演就能打动听众。因此,我们说,一个真正成功的声乐表演家,除了他的歌唱技能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他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充分地调动想象的参与,巧妙地把握作品,使情感上与听众产生共鸣。
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离不开想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歌唱想象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歌唱者在思考所要表现的角色时,往往同时产生想象的表象,并依靠这些表象来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想象,表演者更进一步理解了作品,调动了自身的情感积累,内心的情感记忆被唤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十九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兰培尔第说:“你的歌曲产生自你的想象,歌唱的强度是出于想象,你的技艺闪烁着你的思想,你的解释是你的思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情感和气质。”
声乐表演是一门充满着再创造的艺术,在表演的整个环节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表演者想象的参与。心理学指出,想象具有预见、补充、跨越等功能。所谓预见,是指想象能使人对现实进行超前反映。补充功能是指想象可以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在头脑中形成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想象的跨越功能是说想象好比智力的翅膀,能够使人在没有思维所必须的充分知识的问题情境中,跳过某些思维阶段,飞腾于事实和形式逻辑之上,跨越事实的断桥,想象出最终的结果。正是想象的预见、补充和跨越功能带给了声乐表演者超越乐谱、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信心、希望和可能,使声乐表演的再创造成为现实。
三、声乐表演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
想象是声乐表演的灵魂,它应自始至终伴随着声乐表演;想象是声乐表演的先导,没有想象活动,就没有鲜活的艺术形象。那么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激发和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呢?
(一)广闻博览,积淀文化素养。
想象能力受想象者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制约,因为想象是在生活中曾有的表象(意想)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我们要想唱好《黄河怨》,我们要有《黄河大合唱》写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日本鬼子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中国一片大好河山,变得到处一片凄凉,无数姐妹被奸淫,无辜老百姓被杀害。有了这个背景知识,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农村妇女无助的痛和无尽的恨,你才能展开想象,更真切地表现作品。另外,一个声乐表演者,除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具备心理学、美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素养,知识越渊博,艺术想象的细胞越活跃,越能贴近所要表演的人物形象。
(二)善思好问,打开放飞想象的大门
思维与想象的密切关系早已是学术界和实践界达成的共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说,思维是打开想象的重要门户。正因为如此,要激发和培养想象力,声乐表演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善思,能思,好问。在生活和实践中大胆探索,充分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大胆幻想,充分借助想象的孪生力量
幻想是个体对自我所企求的未来事物的想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幻想是想象的孪生力量。心理学研究也已表明,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可以使人预先“看到”未来事物的理想远景,因此它往往能推动人们去从事各种创造活动。
(四)重视实践锻炼,在体验中激活和唤起艺术想象
对每一位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乐实践已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东西,它已经构成了课程本身。正如后现代课程论者派纳所说:“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课程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更是一个过程。它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声乐实践活动,从其实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表演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在欣赏与评价的互动过程中,互相激发,唤起更加丰富的想象。从而使表演更趋丰富,更趋完善,更趋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声乐实践活动是一个胆怯的表演者向一个出色表演家迈进的必经之路。在实践过程中,表演者学习面对自己,面对观众,而当表演者表演一个自己从未经历的角色时,只有靠自己的积累与丰富的想象。同时,声乐实践活动也是声乐作品转化为音响流动形态,直接与欣赏者发生审美交流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唐琳《声乐教学泛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2]韩勋国 《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转
[3]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4]沈湘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5]石惟正著 声乐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6]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喻宜萱著 喻宜萱声乐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8]张前著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