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银发力量”托起青少年多彩假期
当银发遇上青春,一场温暖的守护悄然开启。暑期,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是缤纷多彩的快乐时光,但对于府谷县沙后河小学留守儿童及困境青少年来说,却可能意味着无人看管、学业停滞、心灵孤寂。这些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亲情缺失,或受限于家庭教育能力,难以获得充分的关爱与引导。然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一股强大的“银发力量”悄然汇聚——在府谷县老年大学关工委和府谷县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的组织下,80名充满爱心与担当的“五老”志愿者携手15名青年志愿者,与沙后河小学63名留守、困境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他们主动伸出援手,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涂抹上温暖的底色,点亮前行的成长路。
一、解囊相助,纾困暖心筑基础
对于许多困境家庭的孩子而言,基本的物质需求有时仍是横亘在成长路上的第一道坎。“五老”志愿者们深知“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困”的道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慷慨解囊,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援。李亮晓、郝喜亮、王爱林等同志为结对家庭送去了米、面、粮油等必需的生活物资。奥巧兰等同志则细心准备了适季的衣物。党玉玺、李驱寒等同志为孩子们购买了文具、学习用具等。付柱小、王福荣等同志送上现金补助。一笔笔凝聚着关爱的帮扶金,及时送到了最需要的家庭手中,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一个个崭新的书包、一套套合身的衣物、一摞摞精美的文具,被细心打包,送到孩子们手上。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对于受助的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怀与鼓励,让他们能够更安心、更自信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为他们接受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言传身教,润德启智塑品格
物质帮扶是基础,而精神层面的滋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则更为关键。“五老”志愿者们凭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知识涵养和崇高的道德威望,成为了青少年最好的“编外家长”和“人生导师”。王仲清、郝喜亮等同志更是多次“送学上门”,主动承担起价值观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王仲清同志是一位深耕教育领域四十三载的老教师,他主要从励志引导、活动赋能、学习督促等多个维度开展帮扶。他鼓励帮扶的女孩积极参加“经典共读·知行相伴——大手牵小手”公益夏令营及暑假素质提升训练营活动,鼓励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并耐心指导她反复修改、润色发言稿。他还在微信上通过拍照、打卡等形式及时跟踪帮扶学生的学习进展,帮助解决学习困惑、梳理方法、疏导情绪,持续激发其进取心和自信心。郝喜亮则常与孩子促膝长谈,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懂得感恩,立志成人成才。正是他们一句句恳切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暖心的鼓励,将积极向上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接受“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洗礼,涵养了心性。这种精神层面的“富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三、心灵护航,温情陪伴助成长
困境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敏感,内心更容易感到孤独和迷茫,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五老”志愿者们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扮演起了“心理疏导师”和“情感陪伴者”的角色。如淡银财、杜玉清、王治利等同志密切关注结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注重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通过面对面交流、微信视频连线为他们讲述励志故事、分享人生经验,耐心倾听孩子们的烦恼与心声,为他们排解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以及因家庭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一声声嘘寒问暖,一次次视频那端慈祥的笑容,一段段鼓励的话语,跨越了年龄的鸿沟,建立了信任的桥梁,有效地疏导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给予了他们渴望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守护着他们脆弱而宝贵的内心世界,助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银发辉映,托起明日朝阳。这个假期,因为“五老”志愿者们的倾情付出而变得格外不同。他们银发如雪,却心似火炉,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夕阳正红的时代风采。在他们结对帮扶的青少年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眼神中重新燃起的光亮、脸庞上逐渐绽放的笑容和内心深处萌发的向上力量。这份跨越年龄的牵手,这份薪火相传的关爱,正如同和煦的春风,托举起一个个多彩的假期,更托举起困境青少年们充满希望的明天。正如王仲清老师所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耕耘,帮扶之路,责任在肩,道远且长,唯有持之以恒、用心用情,才能静待花开。
(签发人:府谷县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副校长杨靖;报送人:府谷县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郭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