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力促老年教育新发展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榆林市老年大学
榆林市老年大学自2002年建校以来,始终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体系已初步成形。
一、整合资源,提升课程的丰富性
榆林市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分三种渠道,一是根据学员需求开设;二是根据教师资源开设;三是根据时代要求、地方特色等开设。
(一)精准把握学员需求,提升课程设置的适老性。我们通过开展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学习需求,征集到学员有意学习的课程85个,结合师资、场地等因素暂时增设了18门课程,包括板胡、中阮、非洲鼓、手机摄影、篆刻等。
(二)优化师资力量结构,提升课程设置的专业性。榆林市老年大学历史上曾开设过的一些课程,如秦腔、晋剧、榆林小曲等,多因师资问题而暂停;还有一些课程,则因教师而设,如综合表演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通过与专业协会、院校、单位合作,引进专业教师,开设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如与作家协会合作开设写作课,与保健协会合作开设中医养生课等;此外,我校领导干部也深入教学一线,通过教学实践直观了解教学情况,如新开设的旅游地理由校长担任教师,应用英语由党总支副书记担任教师。
(三)加强教育目标引导,提升课程设置的时代性。我们始终将思想引领、文化引导、理念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开设时代导向性、地域特色性课程,提升老年大学文化品位,履行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责任,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和国学、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课程。2019年,我们开展了老年大学特色专业“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各县区结合地域优势,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如榆阳的掐丝珐琅、横山的陕北说书、神木的杨家鼓、府谷的二人台、定边的剪纸、靖边的跑驴、清涧的道情等,均已成为老年大学品牌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充分发挥了传承“非遗”、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老年大学教学品质和社会影响。
二、完善架构,提升课程的系统性
(一)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了以艺术团、教学系、教学班为主体的组织体系,并拟成立书画研究院等一批“院”级组织,其中,教学班以学习为主,教学系以管理、教研为主,艺术团以活动为主,研究院以研究、指导为主,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组织体系。
(二)完善层次体系。榆林市老年大学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大纲、学制、层次等做过数次反复尝试,在实践基础上,借鉴大中院校经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层次设置体系。厘清了学科、专业、课程的层次概念,目前成立了6个教学系,开设了10多个专业、40多门课程、110多个教学班;设置了基础、提高、研修、团队四个层次,根据学员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分班,高层次班级通过测试入学,每层次学制1-2年,均有毕业、升级、换课程三个选择,一方面解决学员流失问题,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完善结构体系。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微课堂,结合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专业课侧重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培养,公共课侧重健康养生、文化知识等通识类内容的教学,实践课侧重通过教学基地和“游学养”实践活动等培养学员实践能力,微课堂侧重以“课前五分钟”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侧重教师教学方法的交流研究提升。
三、强化落实,提升课程的高效性
(一)科学制订教学大纲。榆林市老年大学自2002年成立之初就开始编制教学大纲,二十多年间,根据时代要求和教学需要,先后修订了四次,今年启动了第五次修订。修订工作始终坚持科学性、专业性、适老性、实用性、时代性等原则,力求目标、内容、层次、学制符合老年学员身心特点、符合老年大学教学实际、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本次大纲修订还将县一级老年大学课程纳入范畴,力求实现全市教学大纲的统一。
(二)严格监督教学过程。为了加强教学大纲的落实,提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我们从教师选聘、日常考核到成果汇报进行全过程监督,做到教学有计划、有教案、有日志,同时开展推门课活动,由校领导、教学系负责人、教师和工作人员组成听课组不定期、不打招呼进课堂听课抽查,确保教学课堂有序高效。
(三)全面评价教学效果。我们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制定了考核细则,持续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加强成果展示,全面实现引、养、教、学、乐、为的办学目标。每学期末,我们都开展教学成果考核,教师总结汇报教学工作,学员分享学习心得、对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以节目展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校结合日常考核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作为教师续聘、辞退、评优的依据。每学年末,我们都会举办由“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成果”、“我们的传承”、“我们的盛典”、“我们的舞台”组成的毕业季系列活动,对毕业班学员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成果展示、检验和评价,让学员安心、满意、快乐地完成学业,回归社会。
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一项浩大的综合性建设工程,目前仍存在顶层设计、理论指导、师资力量、办学场地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各级老年大学和所有老年教学人共同努力、携手同行,不断谱写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爱岗敬业担当有为 强化老年大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二
铜川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带,1958年建市,下辖四区一县,目前,市级老年大学1所,区(县)老年大学4所,基本实现了老年教育全覆盖,两级老年大学机构、编制、场地健全,基础设施相对齐全,师资力量基本固定、学员队伍较为稳定。近年来,随着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的不断扩大,老年教育工作在全市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有效满足了全市广大老年人学习教育需求。
一、发扬光大已有的成绩
1.办学条件良好,教学设施先进。2011年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启动市老年大学建设工作,先后陆续投入建设、装修、设备采购资金近1000万元;2013年在市委党校科研楼加建两层共2400平方米作为市老年大学教学办公用房;2016年10月开始招生运行;2020年3月,市老年大学二期场地改造装修工程启动实施,改造后学校室内教学活动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专业31个,教学班级74个,聘请教师37名,学员1500余名。
2.领导高度重视,坚持政治立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手抓政治理论学习、一手抓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作用。一是研究开设“思政大讲堂”,利用“课前十分钟”组织学习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积极探索成立临时党支部,经请示、筹备,2020年8月分别成立了以团队为主的第一临时党支部和以学员为主的第二临时党支部,配备了支部书记,建立了工作制度,落实了活动经费,解决了学员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问题,扩大了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了老同志的党性意识;三是探索成立党小组74个,建立银龄党员学习园地14个,参与党员258名,以党小组为单位由临时党支部负责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做到党员学习全覆盖。
3.教学组织严谨、专业设置合理。一是根据学员特点和学习需求,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学制,设置基础班、研习班、高研班,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各专业教师的授课情况、学习的效果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特色专业品牌课(班)评估;二是抓好以培养老年人才为核心的第一课堂,夯实专业基础,保障老有所学;丰富文艺演出、外出采风、户外教学、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让学员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彰显老有所乐;拓展以毕业优秀学员为主的活动团队,学校为其提供师资,活动、训练场地,团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志愿活动,展现老有所为;三是重视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各专业教师每学期初根据年度教学任务编写教学计划,选择适合老年学员的教材,并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学校现在3个专业的教材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写。
4.注重队伍建设,确保管理精细化。一是管理人员队伍必须热爱、担当、干事、有为。通过专家讲课、网络辅导、外出参观、工作例会、谈话谈心等形式,强化工作人员思想建设,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提高工作人员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科室之间团结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教育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各项事业建设中,凝心聚力为老年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教师队伍注重专业、敬业、热情、服务。坚持聘请德才兼备、具有较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担任授课教师,严把入口关,确保师资来源高起点、高水平,目前学校聘请专业教师37名,在日常管理中,通过设立教师休息室,配发润嗓、降暑药品,开展走访慰问,及时看望生病教师等措施,有效激发每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配合学校竭尽全力做好老年教育工作;三是教学环境确保舒适、温馨、科学、健康。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学员提供舒适温馨的学习活动环境,坚持把理解、关心和尊重学员贯穿教学服务工作全过程,借助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毗邻学校的区位优势,设立学员突发疾病就诊绿色通道,举办养生保健知识讲座,营造“以校为家、以学为荣”的良好氛围。同时各班班委会由学员公推公选产生,学员们交流心得、反馈问题,基本实现了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另外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明星学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榜样作用。
二、反思健全成功的做法
1.集聚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结合铜川实际,与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局联系,将热爱老年教育、精通教学业务、有条件任教的在职或退休教师进行登记,选聘任教,解决当前老年大学师资短缺问题;二是严格教师备课制度,实行校领导、教师推门听课制度,健全完善教师精品课机制,达到“一教师一精品”;三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2.拓宽经费来源,满足办学需求。老年大学作为公益性事业,单靠财政拨款维持较为困难,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学费标准,那就要不断拓展、吸纳社会经费进入。一是按照老年人口数,由各级财政按一定标准作为教学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二是争取从慈善协会、工会等途径募集部分经费;三是争取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和捐赠。老年大学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演出、展示企业文化等方式赢得企业的支持,扩大社会影响力。
3.打造精品课堂,达到学深悟透。进一步规范学校特色课程和品牌专业,打造学校精品课堂,一是对学员学习欲望强,想要继续深造的专业,延长学制或者开设更高层次的教学班级,小班教学,满足学员求学需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多摸索、多探索、多研究。如教师与学员双方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学员与教师共同探索学习的研究式教学方式,观摩式教学等均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让老年学员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享受快乐,彰显老年人的生命价值,美化老年人的生命体验。
4.规范教学管理,注重学用结合。一是探索建立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编写一套适合老年教育需要的教材,规范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老年群体素质,使之完善人生,继续与社会、与时代同步;二是要改变老年大学传统教师授课的模式,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强的特点,丰富课堂形式,从填鸭式教学逐步向半学半讨论或者边学边讨论、问答式学习等形式过渡,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三是要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发挥作用回报社会,通过举办展览、展演、积极参与社会大型活动等形式,让社会认识到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其社会认同感,赢得社会各方的支持。
创新举措高质量推进老年大学分校建设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三
咸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
咸阳市老年大学从1992年创办至今已整整32年,一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人气火爆到“一座难求”。毋庸置疑,“一座难求”的背后,折射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针对老年人“入学难”问题,咸阳市总结出了单位自建、社区共建、社会资本独建、企业高校联建等方式,不断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向社区、企业、高校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了具有咸阳特色的“家门口”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目前,在市区内建立了19所分校、11个辅导站,基本解决了市区老年群体入学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分校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强持续运营的动力,我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优化分校老年教育供给上持续用力。
一、优化奖惩,以奖代补
通过进一步优化分校考核及奖励机制,对各分校从教育质量提升、大型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等方面表现进行综合排名,评选先进单位给予奖励帮扶,鼓励其在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对基础条件厚实、教育设施完备、教学管理有序、参加活动积极、持续发展有力的分校加大奖励力度,树立争创示范老年大学的鲜明导向,推动老年教育供给提质增效。在当前财政普遍过“紧日子”的条件下,我们积极协调努力,申请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各分校解决部分经费困难。去年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后,各分校参与总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年的5·11健步走活动中,各分校学员报名人数比往届增加了近40%,分校间甚至形成了“比赶超”的热烈氛围。
二、合理规划,资源共享
为了推动各分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共同提升,我校在分校建设规划中,要求临近分校在特色专业设置方面实行差异化办学,避免因过度的同质化竞争产生不必要的资源内耗,进而降低了整体教育供给的效率。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特别是在老年人居住较为集中的老旧小区内建立的分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办学条件略显薄弱,总校积极动员优秀教师前去支教,通过名师效应,带动这类分校快速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形成老年教育辐射更广、惠及老年人数更多的格局。在市级组织大型活动及志愿服务工作中,鼓励分校积极参与,强化联系互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舞台和平台,增加老年人的获得感,塑造好市老年大学整体品牌形象。
三、因地制宜,挖掘潜力
充分利用社区设施和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综合考虑各分校的学员数量、兴趣爱好等因素,“一校一策”“一点一案”,因地制宜建好“家门口老年大学”。对于社区类分校,要求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共建,把文化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广场公园等场地开展活动、组织演出,丰富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为建设文明社区贡献力量。对于高校类分校,鼓励其充分利用师资优势、资源优势,发挥作用。今年我们组织分别位于咸阳市南北两端的职院分校和师院分校,开设普及智能手机使用公共课,邀请高校的专业教师为老年学员讲解智能手机使用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安排多名高校学生担任助教,为老年学员进行一对一的示范及操作演练,帮助老年人全面细致地掌握智能手机的操作使用。
四、加强指导,规范教学
一是在分校正规化建设中,鼓励其借鉴总校管理经验,指导分校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以制度化建设推动正规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在教师管理方面,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交流先进教学经验,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三是在学员管理方面,重点培养学习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学员队伍,以骨干带动的方式,逐步实现学员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四是定期组织分校管理人员培训,介绍关于老年教育的最新政策,更新老年教育理念,交流管理经验,提升分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五、严入宽出,确保质量
对于新建分校的挂牌申请,严格按照老年大学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从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衡量,确保新建分校有场地、有教师、有专门管理人员,一段时期内具备持续运营的基础条件。条件不具备的坚决不挂牌。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或运行不规范的分校,坚决摘牌。
老年大学分校的发展壮大,将使全市老年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的优质教育服务,显著降低老年人上学途中的安全风险,为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便利,实现“三就近”,促进邻里交流,活跃社区文化,增进社会和谐。建强老年大学分校,使其成为发展老年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总校一起,把老年大学办成新时代老年人“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平台,让老年人“学有所得”、“乐有所享”、“为有所成”。
坚持“四个强化”加强党的建设
赋能老年教育老干部活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四
渭南市老年大学(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近年来,渭南市老年大学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凝聚、阵地建设和作用发挥,加强党的建设,赋能老年教育老干部活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治引领,凝心铸魂武装思想
一是常态化加强网上学习。广泛动员离退休党员关注使用中省市老干部局和老年大学“离退休干部工作”、“陕西老干部”、“渭南老干部”、“渭南老年教育”微信公众号优质学习资源,组织老同志及时收看全国离退休干部网上专题报告会并畅谈学习体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二是坚持开展微党课学习。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老同志实际,确定主题教育、党史国史、法律法规、社会公益、生活保健等五大类主题,每周一期编写微党课,由临时党支部书记、委员或班长利用课前5分钟领学,常态化开展微党课学习,并在校园广播、教室公告栏、学校公众号、班级团队微信群及时推送,每学年开展微党课活动32期。
三是定期开展老党员课堂学习。依托市直离退休干部党校,发挥党校思想引领主阵地作用,办好老党员课堂。先后邀请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周文琦等专家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9次,承办了全市人口老龄化大讲堂,特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刁海峰作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报告。
四是紧跟时代开展主题教育学习。组织老同志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先后两次组织30多名离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赴渭南市干休所等红色党建阵地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强化组织凝聚,激发支部银发活力
一是出台临时党支部建设意见。出台《关于在教学班及活动团体设置离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的意见》,使临时党支部建设有章可循。对各教学班、活动团体5000人(次)老同志中的离退休党员进行摸底统计,全面掌握了500多名来校学习活动离退休党员的基本情况,为建立临时党支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依规合理设置临时党支部。设置临时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全校建立临时党支部36个。选配党性强、威信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身体较好、相对年轻的退休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做到临时党支部设置合理并达到全覆盖。
三是根据动态变化对支部班子适时调整。每年学员注册报名和活动团体年审时,对党员进行统计造册登记,建立银发人才库,根据个人身体健康、家庭情况变化不能来校活动学习的党员变动情况,对临时党支部班子进行适时调整,确保组织健全。
四是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制定《离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活动办法》,推行临时党支部书记兼任教学班班长(活动团体负责人)制度,引领临时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组织生活、谈心谈话、主题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各党支部通过思想政治引领、参与教学活动服务,成为凝聚老同志,发挥正能量的战斗堡垒。
三、强化阵地建设,打造舒心暖心环境
争取财政资金210万元,推动老年教育搭上信息化的快车。
一是改造重要活动阵地。对老旧多功能厅配置了高分辨率拼接大屏、专业音响话筒及舞台灯光等设施设备,设置了独立的调控室,满足了离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和学校召开会议、活动演出、党课教育、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等多用途需求,保障了重要节点文艺汇演、教学成果展演、老党员课堂、主题教育推进会及读书班等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成多媒体教室及录播室。为教室配置了5套智慧黑板,教师可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直观性教学,也可通过手机实现同屏演示传输及实时视频展播功能,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打造了集教学、教研、录制、远程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用录播教室,用于时政理论课、特色精品课的教学演示及视频录制推广,录制推送时政、模特教学视频课4期。
三是打造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长廊。精选师生创作的主题鲜明、鼓舞人心,歌颂党、歌颂改革开放,歌颂国家富强,歌颂人民幸福生活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书画摄影作品,设置红色和传统文化长廊各2个,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是开通校园红色之声广播站。利用布点在教室、活动场地、楼道及室外的网络音箱,打造了集音乐打铃、音频播放、通知发布、微党课播报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广播系统,开通了红色之声广播站,精选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红色诗文、红色歌曲,每天由朗诵班优秀学员在课间进行播报播放,老同志无论置身校园何处,均能聆听到党的声音。
四、强化作用发挥,学乐有为增添正能量
一是搭建活动平台。建立了民族乐团、爱乐艺术团、舞蹈艺术团、戏曲艺术团、圆梦合唱团、茉莉朗诵艺术团、葫芦丝艺术团、模特协会、摄影学会、书画学会、华服协会等23个活动团体,制订了《关于加强活动团队建设的意见》,规范组织设置,加强对团体领导,广泛开展活动,不断凝聚释放老同志正能量。
二是展示教学成果。先后举办“颂光辉历程、赞辉煌成就、助追赶超越”、“奋进新时代 银发展风采”等教学成果总结展示活动和器乐、声乐、舞蹈、模特、形体、秦腔、朗诵等10场次专题展演以及书画、摄影各2场次作品展览展评,唱响了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三是推广银发志愿服务。成立8支银发志愿服务队,组织老党员走出教室、走进农村,走向社区、公园、广场,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发挥老党员熟悉党史国史优势,组建志愿宣讲员队伍,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开展“情系青少年、关爱进校园”帮扶乡村小学艺术课活动72次。
宝鸡市“家门口”老年大学 解锁社区文化养老新阵地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五
宝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
近年来,宝鸡市积极探索,寻求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的途径,坚持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整合全市资源,寻求政策支持,推动老年大学向企业、向社区、向高校拓展延伸,形成市老年大学主导,社区、企业、养老机构等联建共建的老年教育新格局。
一、坚持资源整合,促进整体推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近年来,宝鸡市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老年协会、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各类教育机构、闲置场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推动“家门口老年大学”与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涉老团体等结合起来,坚持力量联合、阵地联用、资源联享、活动联办,不断推动老同志就近学习、就近活动。
二是大力整合全市资源。宝鸡市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经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目前,全市各县区均已实现建成一县至少一所老年大学的目标。市老年大学以联建共建的方式,与具备一定条件的社区、企业、养老机构联合办学,拓展全市老年大学教学场地,目前设有高新健康城、宝钛、清姜、渭水苑4所分校及任步武书法艺术馆和九龙山两个教学基地。
三是建立优质共享“师资库”。市老年大学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择优选聘优秀教师,建立统一共享的专业教师人才后备库,为基层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教育提供优质师资服务,特别对镇街、社区老年大学,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年教育师资紧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四是发挥市校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我校逐年加大老年大学教学活动场地改善力度,逐步收回出租房装修改造为教室,增加教学活动场地400余平米,满足瑜伽、民族舞等新开设课程教学需求,缓解了市校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开通了网站、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宣传新平台,进一步拓展宣传覆盖面,不断增强学校吸引力和凝聚力;每学期新增3-5个老年人兴趣度高、有特色的新专业,丰富教学活动内涵,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满足市区老年同志文化养老需求。
二、坚持特色兴校,促进质量提升
一是注重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分校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因地制宜,充分调研就近社区老年同志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例如,今年市校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教学场地的基础上,新开设瑜伽课和民族舞等,广受学员欢迎。
二是注重教学队伍建设。各分校始终把办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选配专业技术强、社会威望高的授课老师和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教务工作者,成立班级委员会,实现学员自主管理,用心用情做好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
三是注重示范创建。市校坚持以示范创建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市老干中心、老年大学成功创建全省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全省示范老年大学,眉县被命名全省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极大地激励了各县区和分校老年大学建设,同时,也会进一步发挥市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社区与市校联建共建。
三、坚持建章立制,促进规范办校
一是坚持思想建设引领。在老年大学课堂推行课前5分钟思政课,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各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引导老年学员在政治理论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定期组织时政报告会和保健知识讲座,使老同志能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科学健身。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政治导向,指导和帮助教学、培训班级、活动团队建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并把党的建设纳入年度先进班级评比条件。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近几年,根据教学管理需求,制定出台《宝鸡市县区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若干措施》、《宝鸡市老年大学分校管理办法》、《教师绩效奖励办法》等,修订了《班级教学活动管理制度》、《老师管理制度》、《课时费发放办法》、《老年大学学员守则》等,增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加大市校对各分校的精准指导力度,促进学校管理实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坚持学用结合,促进“老有所为”
一是组织学员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员依托阵地、走向社会、服务基层,紧扣党委政府所需所盼,结合老同志所能所愿开展志愿活动,市县各级老年大学组织学员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社区、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志愿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公益宣传、展演、慰问活动200余场次,充分展现宝鸡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老有所为的风采。
二是开展银发人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学员在“家门口”老年大学的优势特色,组织老年学员在社区调解、网格化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志愿活动,结合宝鸡市“老干部合力团”,引导老同志在重点产业链、“四型”社区创建、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助力老同志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学习活动,积极宣传老年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老年大学建设、发展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宣传老年大学建设、老年教育发展工作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宣传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先进典型,展现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老年大学建设、老年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影响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到老年教育中来,吸引更多老年同志加入老年大学,丰富老年生活。
提供精准服务 “撬动”银发经济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六
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安康老年大学)
近日,安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安康老年大学)举办的第三届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圆满落幕,发布了老年游学养精品线路。活动结束后,已有多地老年教育团队或旅游团队与主办方对接预约游学或旅游。截至目前,安康老年大学共组织500余名老年人参加了三届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为老年人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撬动银发经济发展,老年游学养在安康已呈燎原之势。
一、基本情况
5月7日至11日,第三届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在安康举行。本次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为期5天,以“助力银发经济,推动老年教育”为主题,先后开展老年教育联席会、老年游学养精品线路发布仪式暨老年教育艺术节展演和“畅游秦巴明珠、乐享幸福安康”老年游学养三项活动。
2023年4月,由广元市老年大学发起,秦巴地区广元市、十堰市、达州市、巴中市、汉中市、安康市、万州区、陇南市八地老年大学签订了《秦巴地区市级老年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盟。“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议”是8所老年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探索老年教育和健康养老的创新路径,旨在通过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共展、游学康养共促,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推动秦巴地区老年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是一项“多方参与、共促多赢”的创新工作机制。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三届,依次由广元市、十堰市、安康市主办。
二、主要做法
(一)遵循“三适”原则。一是适宜地域特点。充分考虑我市文旅资源优势,策划了集毛绒玩具工厂、石泉中坝大峡谷和古县衙、瀛湖观光、安康博物馆等组成的精品游学养线路,提供石泉烤鱼、农家菜、金州美食等多样化饮食。二是适合老年群体。针对眼下老年人文化养老、游学康养的需求,筹备艺术节展演和游学养活动。根据老年人身体特点、展演心理,策划艺术节展演内容,聘请专业导演编排节目,让8地市老年朋友乐在其中,展示风采。三是适应工作实际。印发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六个工作专班,强化调度和跟踪落实。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就安排相关教学班排演节目,展示安康老年大学茶艺、太极、舞蹈、模特和乐器等精品专业课程教学成果,推介富硒茶、紫阳民歌等,做到教学和展演两促进。
(二)协调“四个层面”。一是校际层面。作为主办方,主动联系各成员校,从整体上确定此次联席会暨艺术节的工作内容、各项安排和各个环节,收集汇总形成涵盖8地文旅资源的宣传片,在安康大剧院举办艺术节当天循环播放。二是分校层面。协调安康老年大学群艺馆分校确定节目展演相关事宜,联系育才路分校提供分校节目和演出当天的人力保障。三是县区部门层面。协调市文化旅游广电部门将活动纳入安康“龙舟节”系列活动,对接石泉县和恒口示范区,为活动提供相应保障。四是保障单位层面。为确保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与旅行社、酒店和保险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配强交通、住宿、餐饮等保障力量,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实施。
(三)坚持“五位一体”。一是推动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机制有序运转。围绕“助力银发经济,推动老年教育”主题,召开座谈会,8地老年大学展开探讨,交流办学经验,探讨老年教育和银发经济发展,提出新观点和新举措。二是搭建各地文化交流平台。节目展演共有18个,安康老年大学和分校节目10个,外地老年大学节目8个,节目凸显红色文化和地域特点,涌现出手鼓《站在草原望北京》、合唱《山歌不唱不开怀》、《十送红军》、书法茶艺《茶香墨韵》等佳作,受到广泛好评。三是探索推出集合老年教育+文化+旅游+新康养的新业态。8地市老年大学共同启动游学养精品线路发布仪式,旨在提升各地文旅康养市场的人气。费用透明、边游边学、家人放心,各地老年人由衷点赞游学养项目。四是宣传推介安康文旅资源产品。以“畅游秦巴明珠、乐享幸福安康”为主题,组织200多名老年朋友参观游览,让外地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安康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安康旅游资源、发展变化和热情好客。五是丰富完善安康老年大学办学品牌。在传统教学课堂之外,历经三届游学养活动的成功举办,探索形成老年大学“教育+展演+文旅康养”为内容的第四课堂,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深挖养老消费潜力。活动受到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中国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官网、群众新闻网、“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
三、成效与启示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指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提出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对发挥老年大学作用提出了要求。
安康老年大学举办了三届秦巴地区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是在全省范围内迈出市级老年大学举办跨区域老年教育联席会暨艺术节的第一步,是聚焦老年人所需的一次创新路径,既提供“无形”的精准服务,又提供“有形”的游学养文旅康养产品,努力把老年大学建成撬动银发经济的新阵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显著。
社会效应:在老年学员方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文化养老品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在老年大学方面,丰富了老年教育形式,拓宽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加强校际交流;在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策划举办的此次活动在全省尚属首次,经中省市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提升了安康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经济效益:200余名外地老年游客在安康境内吃住学、游购娱,每名老年人参团费用为1410元,带走安康的本土特产,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安康文旅和消费收入。
安康老年大学持续建设“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模范部门,设立分校5所,社区教学点1个,开办有8个系,32个专业、100个教学班,有学员6000余人次,成立老干部活动团队13个,全年服务老干部3000余人,建成网上报名系统及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充实晚年生活。目前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陕西省示范老年大学”“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申创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持续助推老干部作用发挥
“N+”志愿服务 助力驼城别样红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七
榆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榆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聚焦中心工作,切实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广大老同志发挥优势作用,通过N(基层党建、党校培训、文体活动、活动团队)+志愿服务模式,引导老干部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关心教育下一代、非遗传承、慈善公益等方面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一、基层党建+志愿服务
榆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现有23个活动团队,全部成立了功能性党支部,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思路,按照自愿、奉献、量力而为原则,引导党总支下设的23个活动团队党支部志愿服务队,积极融入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学校,开展宣讲政策、宣讲法律、义务演出、义写义画等正能量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落脚点,以支部星级创建为抓手,通过积分制管理,年底采取述职会的形式,就一年来的活动开展、支部学习、特点亮点工作、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述职,交流好经验,分享好方法,激发老干部关心和参与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党校培训+志愿服务
老干部党校紧紧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每年重点对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优秀党员开展不少于4期的培训,培养出一批老党员中的“排头兵”、“领头雁”,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生力量,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通过“党校培训+志愿服务”模式,鼓励支持老干部学员走进社区,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与社区党建与治理工作。结合行业系统实际,鼓励引导老同志加入社区党群服务队和组建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三、文体活动+志愿服务
我中心积极搭建发挥作用平台,引导老同志积极融入社区,通过组织老干部开展慰问演出、书画创作、文化服务、文体友谊赛等活动,促进老同志正能量作用发挥。一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前夕,寿山书社组织社员积极参加写春联、送万福活动,走社区、上大街、下农村,把春联喜福送进千家万户,近年累计书写春联3万多幅、福寿喜字9000多幅,同时连续两年为泰国大学华侨书写春联120多幅;二是举办老干部艺术节系列活动。联合社区举办了老干部艺术节暨“银铃展风采、文艺暖金秋”文艺汇演,让社区居民和群众共享文化盛宴,切实将优质文艺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举办老干部艺术节暨“金秋墨韵”老干部书画邀请展,邀请全市60余位老书法家、老画家参展,共展出作品100余幅,通过书画展这样的艺术形式,让书画艺术进街道、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等,进一步发挥老干部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三是开展传承文化经典活动。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和满足广大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三月三上巳节,举办了“少长咸集——榆林市甲辰上巳雅集”活动,邀请30位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在榆林河滨公园共同临摹《兰亭集序》,卷头引首“少长咸集”、卷尾题跋“翰墨榆林”,卷幅总长28.8米,高6米。年龄最长的书法家81岁,最小的17岁。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受赠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榆林文旅公司中能文创园美术展馆收藏并长期展示,目的是进一步激发书法爱好者的参与创作热情,用手中的笔,描绘榆林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展示榆林人民新精神、新风貌,书写榆林故事、发扬陕北文化。四是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我中心连续3年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全市老干部乒乓球比赛。每次比赛吸引全市12个县市区一百多名老干部参加,每天观看比赛的群众近千人,引导带动身边人积极参加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倡导积极乐观、阳光向上、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风尚。
四、活动团队+志愿服务
用活用好作为榆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宝贵资源的23个活动团队,引导各团队发挥作用、传递正能量是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各活动团队在发挥作用方面,成绩斐然。一是非遗传承方面。榆林小曲研究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会多年来注重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夫子庙旅游一条街传习所、区文化馆非遗展示馆、榆林小曲四合院等地义务开展驻场演出和传习展演,让榆林小曲这一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同时经常开展进校园志愿服务,让演唱榆林小曲成为学生们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累计为全市20多所学校千余名学生教学。夕阳红艺术团建团26年以来,积极参加榆林市、区举办的春节秧歌汇演、榆林市春节联欢晚会、重大节日庆典演出、文艺体育大赛和惠民演出,在“荣军院”“敬老院”等多次开展慰问演出。始终把传承弘扬陕北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编创优秀节目作为主要目标,多次代表榆林市委老干部局、市文化局、老龄办、体育局等部门参加陕西省文体调演,被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二是慈善公益方面。炫夕阳群众艺术团组织队员开展慈善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动员党员先后为武汉抗疫捐款6000元、为西安抗疫捐款7420元、为河南抗水灾捐款10831元,带头参加九九网募,两年网捐74265元、为贫困地区捐衣物800多公斤。为迎接十四运盛会,从2021年7月至11月,5个月时间里,先后派出140人,主动承担起整理共享单车的工作,因突出的工作,被评为慈善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雀之舞舞蹈队每年六一儿童节,联合社区慰问榆林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的孩子们,为孩子们表演节目、捐赠衣物,陪小朋友一起过节。市政府机关老干部艺术团积极响应市慈善协会号召,在本团成员及周边群众中发起旧衣物募捐活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累计收集捐赠旧衣物达3600余件。三是社会作用发挥方面。寿山书社为弘扬国粹、传承文化、发挥余热。刘宝山、李生海、曹怀有三位书法家,受聘于榆阳区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大学,为培养老年书法爱好者,传承和推广书法艺术做出了贡献。晋剧研究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排了《二十大精神暖人心》、《情动柳家湾》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利用正月、五一、国庆、重阳节等节日开展下乡惠民演出,传递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
凝聚银发力量 赋能老龄事业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八
西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凝聚银发力量,助力我市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心先后组建了书画、摄影、朗诵、太极拳、老年人心灵关爱驿站等各类老年人志愿服务团队20余支,吸引千余名老同志参与心灵关爱、康养服务、基层治理活动。
一、全方位构筑平台,点燃银发引擎
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老干部局局长会议精神,用心用情、精准服务,中心在文景东区、文景西区分别成立了太极拳辅导站,邀请太极拳传承人为离退休老同志们教授太极拳,弘扬太极拳养生文化;面向社会和心理工作人员征集爱心志愿者,筹建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银发在线”老年人心灵关爱驿站,关心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中心活动场馆区域进行全面适老化改造,建设中医养生保健室,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咨询。
二、多层次发掘人才,凝聚银发力量
中心充分发挥老同志们的书画特长,有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每年组织书画学会爱心慰老志愿者服务队到文景小区、永松路社区、仁厚庄社区、高陵、周至、鄠邑等地开展送春联、文化下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注重发挥老同志们的文化引领作用,组织文景诗歌会举办我们的节日诗歌创作朗诵活动,诗歌会通过V篇、美篇、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制作播发宣传党史教育资料120期,连续制作、播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史教育专题片50期,收看人数达15万人次。2023年诗歌会开展了《送你一个长安——薛保勤诗歌朗诵会》、《一方水土的爱恋——诗人李炳智诗歌赏析沙龙》等一系列线上朗诵活动,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朗诵名家开展公益讲座,吸引了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凌江、晓河、朗诵名家海茵、西安市“十佳”节目主持人彭波、著名歌唱家莎莎等名家的积极参与。老同志们以诗歌颂扬时代精神、滋养群众心灵。摄影学会的老同志们,不畏酷暑严寒,深入城市乡村,用镜头留住时光,让美在岁月中绽放。通过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记录西安变化、讲好西安故事、弘扬西安精神、助力西安发展。舞蹈队的老同志们坚持下基层义务演出,京剧团经常到中小学普及国粹文化,爱心慰老志愿者服务队坚持到养老院、社区服务老年人等等,越来越多的离退休干部通过中心这个平台,继续发挥光和热,用文化传递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三、多角度拓展工作思路,激发银发活力
(一)对接健康需求,夯实老干部服务健康基础。在老干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从离退休干部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他们的健康养老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健康档案,加强与医疗、养老机构的合作,定期收集离退休干部健康信息,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咨询。二是加强对离退休干部的精神需求的关注,积极与心理学会展开深度合作,依托老干部活动阵地建立心灵关爱驿站,通过心理讲座、一对一心理帮扶等措施,为离退休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离退休干部养生知识普及和体育锻炼,通过开展中医养生讲座,组织健步走等适合老年人的“轻运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和活力。
(二)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老干部服务多元路径。一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建设离退休干部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休闲场所。同时,鼓励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二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离退休干部多层次、差异化的养老需求。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确保离退休干部能够享受到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
(三)丰厚文化滋养,推动老干部服务走深走心。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和完善离退休干部文化活动场所,把老干部活动中心打造成为离退休干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阵地,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学习机会。二是积极开展书画展览、摄影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激发离退休干部的文化热情,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还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让离退休干部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加强文化养老的宣传和推广,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高离退休干部对文化养老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文化养老的良好氛围。
坚持第一课堂主体 创新开展二三课堂
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文化养老的积极作用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九
西安老年大学
近年来,西安老年大学坚持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搭建学员展示平台,创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助推文化养老、精神养老事业的积极作用。
一、夯实办学基础,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持续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完善《品牌专业评定办法》等制度,以声乐、摄影、国画、葫芦丝、民族民间舞五大校级品牌专业为主体,召开品牌专业和精品课堂建设研讨会,集中举办品牌专业教研活动周和名师公开课,采用线上问卷、学员测评、系主任评价、系干事评价和考评组督察结果评价“四级”综合评估方式,持续巩固品牌专业成果。
二是扎实推进教材体系建设。自2020年以来,结合老年大学教学实际,我们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楷书颜真卿(勤礼碑)》、《保健按摩基础》、《摄影基础》、《中老年瑜伽基础》、《葫芦丝教程(一)》等12本教材,受到老年学员和兄弟院校普遍欢迎。
三是大力加强精品课堂建设。我们开设书法名师讲堂、无人机航拍、舞蹈短视频、电子琴实验、普拉提等前沿特色课程,成立摄影学院,组织摄影专业教学班学员进乡村开展教学实践拍摄。精品网课将录播课和直播课相结合,录制《油画基础》、《二胡基础》、《歌唱气息训练与应用》、《民族民间舞》、《摄影基础》“云课堂”精品课,开设《口琴》、《葫芦丝初级》、《摄影基础》、《行书》网络直播课,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
四是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保持与高校、行业协会、教学机构等组织常态化沟通、共享机制,先后与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小天鹅艺术团建立师资建设合作关系,选聘一批素质优、作风良的青年教师充实完善到教师人才储备库。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调整优化教师结构,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师资库资源,推荐优秀教师做好新课推介、专业宣传,举办全校教师公共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班,不断提升教学软实力。
五是认真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坚持办好《西安老年教育》校刊,每年出版发行2期,发挥杂志在老年教育事业及老年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多篇理论文章参加全国、全省征文活动,举办“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征文活动,每年组织全市分校赴省内兄弟老年大学举办1次培训班。
六是不断加大办学硬件投入。完成了6间智慧教室、1间瑜伽普拉提教室和1间化妆专业教室的升级改造,完成了对东教学区卫生间的维修改造,先后添置了电子琴、摄影专业器材、空调、电子屏等办公教学设备,不断提升教学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二、拓展教育形式,丰富文化养老内涵
我们以西安老年文化科技课堂和校外教学辅导站、社区教学点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
一是积极打造西安老年文化科技课堂。我们加大对老年人文化科技知识科普教育力度,成立西安老年科技文化课堂,邀请专家教授为老年学员讲授《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生动自然表达是朗诵的灵魂》等十讲内容,大力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扎实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书画系利用教学公共区域连续举办五期学员作品系列展。东教学区举办褚体书法作品展和写意山水画作品展。综合系开展插花班摄影班交叉融合实践课、“会飞的照相机”无人机摄影讲座和手机短视频公开课、“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摄影展,组织并参加第七届丝路影像博览会暨西安市民影像艺术节。器乐系举办教师业务培训会、口琴公开课和弓弦教研组教学研讨会。声乐系、文体系走进社区公益演出,参加老年大舞台比赛。
三是创新推动校外教学健康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巩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行政中心绿地广场和城市运动公园19个校外教学辅导站的办学成果,每周定时定点免费为老干部、老同志辅导授课,用心用情为周边广大老干部和社区群众文化需求服务。与文景西区社区、天府社区合作打造西安老年大学社区示范教学点,开设老年人喜爱的课程,推动老年大学向社区、基层和养老机构延伸辐射,建好“家门口老年大学”。
三、深化老有所为,创新开展文化活动
一是高质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连续5年开展艺术节、文化周活动,举办八届舞蹈大赛和两届模特大赛,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全市离退休干部舞蹈艺术展演活动,举办“奋进新征程、展现新风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汇演,在社区举办“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文艺演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重视发挥学员临时党支部、学委会、志愿者服务队和艺术院、书画院、教学班等服务社会功能,以公益活动不断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学员临时党支部和志愿者服务队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主动服务、帮助学员,并定期前往社区、养老机构慰问演出。
三是认真参加社会比赛活动。舞蹈团连续参加九届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以表现陕西地方特色的原创节目《陕西风俗八大怪》、《秦人》、《老来乐》等节目连续摘得金牡丹奖(一等奖);模特团以展示汉唐服饰、戏曲文化的原创节目《梦回长安》获得木芙蓉花奖(二等奖)并受邀参加闭幕式;老艺门合唱团编排的大型清唱剧《江姐》和《长征》更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四是加强老年教育宣传报道。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自媒体为阵地,开展网络公益教学,宣传老年大学办学成果和理论成果,不断扩大老年大学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办学成果,为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营造舆论声势。
紧扣时代要求 完善办学体系
推动延安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十
延安老年大学(延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近年来,延安老年大学秉承“求知、和谐、康乐、奉献”的办学理念和“学习新知、发展专长、充实生活、促进康乐、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加强队伍建设,科学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来校学习,成为延安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年人终身学习活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
一、顺应老年教育需求,加强学校专业建设
延安老年大学设有4个系12个专业48个教学班,专业和课程涵盖了传统文化、健康养生、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基本能够满足延安老年人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一是抓好教师聘任和储备,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坚持按照“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热心公益事业”的标准选聘教师。完善教师储备制度,做好新增课程的谋划及教师的储备,每年对储备库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
二是抓好教师队伍日常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定期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教师、班级、学员服务管理制度。教务处严格课时登记,定期抽查教案,旁听公开课,评选各专业优秀课程。每年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干部、优秀学员表彰,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学质量水平整体得到有效提高,学员满意度98%以上。
三是顺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定期召开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学校建设、教学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新开发的陕北民歌、非洲鼓、锅庄舞、篆刻、形体等课程,受到老年学员的欢迎。
二、开辟游学实践课堂,探索融合联动路径
一是借助社会力量助力老年游学实践活动起好步。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多家比较后,与具有组织中小学生研学资质和经验的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担延安老年大学学员外出游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外地友好合作老年大学游学实践团队在延活动的接待安排。
二是建立游学实践基地,通过室外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把安塞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作为“延安老年大学游学实践基地”,整合周边魏塔村、冯家营村民俗资源,开展绘画、舞蹈课外教学和各种老年游学实践活动。根据不同教学班的特点,设计室外教学活动方案,给每个教学班都安排一定课时的室外教学活动,将学员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三是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创新志愿服务新路径。我们从相关专业优秀学员中召集一批志愿者,组建“延安老年大学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志愿者跟班讲授、专业教师定期到班辅导的方式,在南市社区开办了八段锦和锅庄舞短期培训班,有效弥补了老年教育进社区师资不足的问题,开辟了社区教育长教点与短训班结合的新模式。
三、完善四级体系建设,推进师资力量下移
延安老年教育四级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有6个县(区、市)的乡镇、村(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没有布点。
一是加强对县区老年大学的指导与支持。深入各县(区、市)调研,了解掌握县级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发展现状,把资源下沉、下移,建立完善乡(镇)、村(社区)老年教育体系作为考评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调拨一批台球桌、乒乓球桌、办公桌椅、健身器械等,支持县级老年大学(活动中心)的发展。根据县(区、市)老年大学办学需要引荐专业教师,实现市、县(区、市)教师共享。
二是强化对直属分校的指导与管理。我们先后深入6个分校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延安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管理办法》,对分校的条件,准入、退出和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推进了分校规范化建设。目前,直属分校在校学员达1000多人,为普及老年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推进对社区老年教育布点工作。我们与延安新区物业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在物业集团所辖社区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4月下旬,采取先期免费送课的模式在新区上城一号、三号小区开办了锅庄舞和旗袍走秀两个教学班,实现了老年大学社区教学点零的突破,弥补了新区老年教育的空白。目前,县(区、市)已建立乡镇分校(教学点)6个,村(社区)教学点27个。
四、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展现学员夕阳风采
一是打造两个教学成果宣传展示平台。6月17日,在学校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延安老年大学书美系教学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学校书美系22-24级5个班87名教师、学员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121幅。6月19日、20日在延安艺术中心广场举办了2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延安老年大学教学成果文艺展演。演出了合唱、舞蹈、民乐合奏、太极拳、旗袍走秀、朗诵等30多个节目。
二是鼓励支持学员参与各类赛事和资质认定。1月份,太极班学员参加了市太极协会举办的比赛,荣获优秀教学奖。4月25日,健身气功班学员参加在厦门举办的“为祖国喝彩向祖国献礼”活动,获一等奖。今年以来,健身气功班和太极器械班20名学员被认定为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二胡班、音乐班27名学员被市音协吸收为会员,极大地鼓舞了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
三是引导支持学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书法班学员春节期间深入厂矿社区为群众撰写春联,时装走秀班学员参与延安书学院纪念“5.23”讲话发表82周年书画展礼仪工作和在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进行公益演出,二胡班学员多次参与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公益活动,非洲鼓班学员参与了延安融媒体组织的“风筝节”、崂山森林公园组织的“鼓舞激情相约森林氧吧”公益活动,展现了老年大学学员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老年教育工作
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十一
汉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汉中老年大学)
随着信息化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做好老年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用信息化带动老年教育规范化、精准化、精细化,探索新时代下信息化老年教育工作是各级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汉中老年大学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汉中老年大学目前开设诗文、书法、国画等17个专业,30多个教学班,7个活动团队,每学期招收学员1000人左右。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完善信息机制,优化信息化教学、活动和办公条件,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化便利,以更加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老年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坚持政治立校,用信息化助推党建引领全覆盖。开设了微党课,利用开课前3-5分钟把时事政治、健康知识、安全常识等内容融进课堂。充分利用“三秦夕阳红”APP、“汉耀银辉”微信公众号、汉中老年大学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各班和内部社团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老干部工作动态和时事热点新闻内容送到每位学员,送到老同志“指尖”,实现信息传递、政策宣讲的“云”覆盖,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
二是升级智享服务,实现管理精准化。规范建立数字教学管理系统,在办公、教学、教务、招生等管理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报名注册、师生考勤、教学计划全流程一体化操作,做到老同志入学“掌”上报名,实现近2000名学员学籍电子化管理,有效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学校向全体学员开放微信报名管理系统,改传统的“现场报名”为网络“微信报名”网上报名系统,将入学须知、招生简章、课程设置、教师介绍等信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学员根据自身需求在微信上即可完成注册学籍、选课报名,极大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和学员满意度。
三是创建信息化平台,服务管理更加精准精细。充分利用“三秦夕阳红”APP、“汉耀银辉”微信公众号、汉中老年大学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各班和内部社团微信群等平台,实时发布学校动态,宣传教学成果,展示学员风采,及时将时政热点、权威信息传递给广大学员,实现教学成果资源共享。利用工作交流群、教师群,班级群、内部社团群等微信工作群,学习交流,及时传送资料,发布信息,信息化便捷服务日趋经常化。
四是加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解决老年人不会用、用不好智能手机等“用机难”的问题,学校先后开设了电脑操作、手机摄影和短视频制作等课程,授课老师精心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除了讲解课堂理论知识,还组织学员开展户外采风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让老年朋友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引领老年学员积极融入智能时代,受到老年学员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学校开通了汉中老年大学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展示学员优秀书画作品、精彩演出、活动视频等,激励了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组织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参加省上信息化建设培训班,邀请陕西理工大学老师对工作人员进行手机摄影、短视频、抖音视频号运营等培训,提升信息化业务技能。
二、老年大学信息化工作发展瓶颈和原因
一是老年教育资源不足。老年教育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覆盖面较低。学校电脑、投影等教学设施设备较陈旧,硬件资源总量供给不足;专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都是临聘人员担任,流动性大,师资欠缺,加之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超过了老年大学的承载度;教学场地狭小制约了更多人的学习需求。
二是课程设置不够精细化。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更多的老同志对信息化需求多样化,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旅游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遇到诸多不便,目前我们受场地不够、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开设的课程相对单一,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
三是信息化教育内容有待探索。在老年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懂得不多、接受较慢,主要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对外界变化的信息事物,缺乏一定的适应能力,老年人更愿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圈中接受教育。加之老年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在信息化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
三、加强老年信息化教育对策建议
一是提升硬件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强化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升级校园网络,配置具有联网教学功能的电子钢琴,更新投影仪、投影幕布、摄像头和电脑等教学设备,引导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课程教学中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使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更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老年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才短缺,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会影响老年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制定完善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配齐应有的人员编制,招收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员。同时,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鼓励老年大学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合作,多渠道拓展师资来源,支撑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
三是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老年大学教学方式。针对老同志“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智能设备的问题,开设智用课程,实现内容实用化。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具体可以分为初级教学班、提高教学班。初级教学班学习基本操作,如打字、QQ、微信聊天工具的使用等。提高教学班深化学习初级教学班里所学的课程内容,同时讲授一些便民化、生活化操作技能,如老年人出行、就医、缴费等常用软件操作,以及如何识别网络电信诈骗,科学设置用户名密码,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等。
“四强化四保障”推动团队管理规范化
——全省老年大学校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之十二
商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
一年来,商洛市老年大学在抓好教学提升的同时,聚焦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四强化四保障”推动团队管理规范化。实现“学员”毕业成“队员”,“队员”入校变“学员”,有序衔接,团队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显著提升,教学活动质量持续提高。
一、强化入口审查,保障队伍质量
改变过去社会团队自由挂靠的现象,将全校21个团队全部解除关系,逐一重新进行审查,并面向社会招募其他专业团队,扩充团队规模、丰富团队类型。通过团队申报、单位审查、节目验收、发文确定、建档立卡的程序,对各团队成员身份、年龄、素质、才艺等方面进行筛选,对团队自身文艺演出水平进行验收,对团队班子建设、综合管理等进行评估,为每个团队、每名队员建立学籍档案。最终确定直属团队4个,挂靠团队20个,纳入队员2656名。
二、强化活动组织,保障学员参与积极性
各团队、队员最希望的是得到上台演出的机会。为此,我们着力加强活动组织,联络市慈善协会、市关工委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关心下一代活动,组织开展爱心活动10余场,联系市文旅局(市文化馆)、市体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利用文艺下乡、商洛市“周周有戏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等,组织赴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演出20余场,组织在商洛市南秦河公园、戏曲广场、梨园亭、银杏公园、莲湖公园戏曲舞台等开展文艺演出30余场,让团队在忙忙碌碌中发挥余热,各队员在演出中提升自身水平和素质,各团队比学赶帮超,纷纷请缨上台,学员表演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加浓厚,团队的实力持续增强。经过一年多培养,合唱团、文工团等4个团队能独立拿出10余个节目承办演出。
三、强化资源投入,保障团队素质提升
为帮助团队提升,学校投入资金,聘请专业教师按照教学班的标准对各团体开展技法培训,为直属团队购买演出服、道具、教材、训练器材等,邀请老艺术家,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帮助提升艺术技能。对各团队进行综合考核,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各团队弥补活动资金。安排3名干部专职负责团队培养工作,做到跟班学习、跟团行动,做好跟踪服务,各团队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四、强化机制建设,保障后续规范运转
为保障团队管理规范、有序、持久,今年,我们参考兄弟市经验,先后印发了《社团(队)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社团(队)综合评价暨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试行)》,对团队的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特别是对团队接纳新队员做了要求、约定,保证“学员”毕业成“队员”。并组织团队进行了学习,为直属团队举办了授旗仪式,各团队负责人做了表态发言,在各团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在加强团队管理的同时,我们通过着力引导,推动教学、活动融合发展,提升教学规模。先后依托团队、队员发展需求,通过“队员”入校变“学员”扩大了声乐班、组建了化妆班、舞蹈班,教学班学员人数实现翻番。组织书画教师、往届学员,成立了书画研究院,为市老年大学各届书法、绘画班毕业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的平台,延长了学习时间。投入30余万元,改善教学活动设施设备,学校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一年来,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我们深知与老干部需求、与兄弟市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后续我们还需加大力度,更加努力,抓住商洛“康养之都”建设大机遇,努力推动商洛老年教育事业突破发展,以更佳的工作业绩回报组织信任、老干部期待。